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有新發現 料助掌握南極生態系統稀缺資料

發佈日期: 2025-05-13 20:01
兩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考察隊針對海冰進行研究,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學等方面均有新發現,相信這次考察成果有助掌握南極生態系統的稀缺資料。

南緯75度附近的南極羅斯海區域現時處於秋季,已被海冰覆蓋。當絮狀冰晶浮到海面,就形成脂狀冰,如果不同冰塊互相碰撞,就會變成如蓮花葉般的蓮葉冰。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史久新說:「秋季航次,我們從北面往南走,能經歷海冰整個形成過程,這個在以前的南極考察是很難遇到的。南極其實是以一年冰為主,北極是以多年冰為主。」

今次考察隊共在三個海洋區域布局了24個研究站點,經過約20日的考察,在海洋化學和生態方面均有新發現。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馮媛媛指:「這次來羅斯海,基本上我們沒怎麼發現棕囊藻,大部分還是硅藻,生物量是越來越低,我們預計可能用不了多久,可能就會降到,甚至說檢測不到的水平了。」

考察隊又在海面進行水柱分層拖網。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楊光表示:「(一般)在深層水的區域,浮游動物的量是非常少的。但是這一次在深水區域,也就是500米到1,000米,或者是比1,000米更深的區域,我們獲得了大量的浮游動物,大量的橈足類,也就是說牠要在這個水層進行越冬的。」

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蘇尼婭指出:「小型橈足類沒有足夠的脂肪越冬,所以牠們通常存於海洋中層,但我們這次在深層發現了很多小型橈足類,以及其他一些物種的幼體,這表明牠們可能是被深對流過程帶到深層的。」

領隊表示,今次是考察隊交出國家第一份秋季南極考察的初步成果,有利於掌握南極生態系統的稀缺資料,亦完善了南極秋季作業的流程,豐富考察隊成員的科研和作業經驗。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