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測西藏展開 可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根據

發佈日期: 2025-05-06 20:01
兩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中國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測在西藏展開,探測結果可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科學根據。

西藏的仁龍巴冰川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中國科學家會在這裡進行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測,利用最新技術及裝備,掌握中國海洋性冰川的發育規律。

海洋性冰川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地表上,多年存在並具有沿地面運動狀態的天然冰體。由於海洋性冰川是珍貴的固體淡水資源,首要工作就是要計算出固態冰的儲量。

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首席科學家熊盛青說:「這次我們實際上執行的是一項國家地質調查任務,對海洋性冰川典型的地區,通過開展星、空、地立體觀測和監測,來摸清我們冰川的分布範圍,厚度以及它的變化情況,然後來計算冰的儲量有多少。」

科學家又指,海洋性冰川對全球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探測工作有助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過程及趨勢,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依據。

熊盛青表示:「冰川消融可能引起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氣候的變化,甚至海平面的變化等等,我們通過實地探測以後,就可以獲得更準確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科學家們再來分析它,預測它對水資源有甚麼影響,對環境有甚麼影響,對生態有甚麼影響。」

科學家首先會在地面工作,之後會根據天氣狀況,出動直升機探測。

在高海拔低溫環境,豐富的固態降水和巨大的山體地形共同作用下,西藏擁有數萬條冰川,佔全國冰川總量的百分之45。它們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唐古喇山脈、藏北高原和藏東南等地區,其中藏東南的海洋性冰川和藏西北的大陸性冰川最具代表性。


【延伸閱讀:冰川消融影響深遠】

隨著氣候變暖,全球冰川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融。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2000年至2023年間,全球冰川物質減少了約5%,約為6.542萬億噸。

同時,冰川融化持續加速。2023年一年,全球冰川物質減少量甚至達到5480億噸。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3月發布的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顯示,中國最新冰川面積約為4.6萬平方千米,冰川總條數約為6.9萬條。與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間,中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6%。

冰川消融會引發水資源危機,直接導致海平面上升。此外,冰川的持續消融還會導致冰川自身失穩,對外界影響更加敏感,加劇冰川災害及其次生災害鏈的頻度和強度。如今,科學保護冰川、加強冰川研究已成為政府、學界和民眾的共識。

資料來源:新華社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