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文物出土至展出須經「文物醫生」修復 最長耗時一年或以上
發佈日期: 2024-09-04 20:01
兩岸
粵文物從出土到在博物館展出,都經過有「文物醫生」之稱的修復師,仔細檢驗和修補。過程是怎樣? 這個從墓穴出土的陶製枕頭,相信來自宋代。從把脈,斷症到對症下藥,背後全靠這雙巧手。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文物修復師雷磊表示:「過去遙不可及,它(文物)的過去你來不及參與,它的未來你遙不可及,當它生病住院來到你身邊,直至康復出院,然後你會覺得它彷彿有了二次生命,就是它活過來了。」 由補缺、打磨、上色,每個步驟盡顯心思。雷磊是文物保護碩士畢業,又讀過考古學和博物館學,入行後拜師,三年出師,在這行已默默耕耘十年。他今年參加北京市文物局舉辦的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獲得陶瓷組第一名。 雷磊指:「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在展覽中又和它相遇,就再次看見你自己修復的這件文物,有種老友相逢的感覺。很多觀眾圍觀在你的修復的文物面前,然後駐足觀賞,你也會覺得太好了,這個是我修的。」 「修舊如舊」是文物修復的宗旨,也是最高境界。 修復一件文物需要多久,視乎它出土時候的狀態。簡單的話可能一至兩個月,如果似這個商代煮食工具一樣,比較多碎片,就需要較久的時間。如果好像部分陶器,還要去除當中的結晶鹽,就需要一年或更久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