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港人子弟學校教學模式及進度不一 「考起」不少師生
發佈日期: 2023-09-27 17:12
兩岸



內地港人子弟學校近年越開越多,方便不少內地生活的港人家庭,但教學模式和進度不一,學生和老師都面對不少困難。
港籍的穎兒在內地公立學校讀書多年,兩年前轉校來到東莞這間港人子弟學校,學制轉為香港文憑試(DSE),她指一切要重新適應。
港澳子弟學校中五生張穎兒表示:「上課全英文,有些單詞聽不懂,聽下去比較難適應。像寫作和閱讀理解兩方面,稍為吃力一點。」
也有學生連中文都被考起。
港澳子弟學校中四生曾智聰說:「那些繁體字不是全部可以看懂,幸運的『運』我第一次看,根本不知甚麼意思。」
文憑試以繁體字出題,為了讓考生看得明試卷,老師要花不少心思。
港澳子弟學校中文科老師吳少娜指出:「我們這邊會有相關的簡體和繁體字體對照,大約有800個常用的字,學生進來時我們會讓他熟悉。」
校方稱,內地成長的港生少接觸英文,偏向背單詞,英文科說話能力卷對他們來說是一大挑戰。
港澳子弟學校英文科老師Gregory James Davies稱:「要幫助學生不要害羞,要令說英文變得有趣和互動。我們鼓勵學生每天與英文為母語的人們交流。」
學校計劃與外國中學合作,每學期安排海外中學生來東莞與同學交流,希望加強他們的英語溝通能力和自信。
但同一課室,在香港成長的學生,又面對另一個難關。
港澳子弟學校數學科老師馮煒說:「內地中三課程大概相等於香港文憑試中四課程,香港學生就會說,老師你說得太快了,我們要慢慢講。考試時怎麼辦?難道考試時設兩份卷?」
需時適應的還有老師,他們大部分在內地教學多年,現時轉教香港學制,但可參考資料不多。
港澳子弟學校文憑試課程統籌謝添順指出:「很多教材要經過內地審查才可以過來,有些科目都過不到,例如中國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網上搜索資源是其中一個途徑,但對內地老師來說,他們搜索渠道比較少,因為一直成長只是在內地網絡。」
校方稱,隨著未來有更多港人子弟學校,期望教育界思考如何才可以真正做到融合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