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解碼】港人北上引入水耕種植 產量倍增兼環保
發佈日期: 2023-07-01 12:30
兩岸



內地近年積極發展低碳及綠色經濟,有港人北上,引入水耕種植技術,採用封閉式內循環水,減少浪費水資源,以達致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產量更比傳統農業增加4至5倍。
林雅明於2014年租下惠州市這幅2,000畝的農地,經營水耕農場,期間亦得到內地政府不少幫助。
水耕農場創辦人林雅明說:「內地政府那麼多年對農業也是非常支持,例如在稅收方面的支持、運輸方面有綠色通道的支持。」
綠色通道是連接香港與華南地區的跨境通道,有助於惠州輸往香港的蔬菜縮短六成的運輸時間,及節約五成的運輸成本。
另外,水耕農場屬可控環境,較少機會因天災導致農作物大規模損失的情況。
林雅明指出:「我們完全不受這些天災、旱災影響,以及種植的頻率、密度可以很高。例如你看到我們這些水枱,我們收割完一批,三日後就可以擺另一批上去,就不像傳統種植要輪耕、要等土地重新休養,才可以再種,(較傳統)會有4至5倍的產量增加。」
水耕農場總經理羅海英指,對於農殘方面的檢測特別謹慎,因內地有「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
水耕農場總經理羅海英表示:「我們每一批次也要做這個自測報告,規定中需要有相關報告支撐整個運作流程。如果超標的話,第一就是要追溯原因,第二就是可能要全批銷毀。」
現時國家著重綠色經濟發展,她們亦計劃於未來使用環保物料製作產品包裝,希望為國家和全球治理氣候變化出一分力。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