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透視|平價雜貨店湧現

發佈日期: 2025-02-22 09:30
財經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本地經濟不明朗,不少市民都減少消費,令越來越多低價貨品店舖出現。有學者認為,零售商要生存,有需要調整貨品檔次,以適應這股降級消費的風氣。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去年私人消費開支按年下跌百分之0.6。消費氣氛持續疲弱,不少商舖都做不住而要關門大吉,但一雞死一雞鳴,亦有人逆市開店。好像本身在香港開藥房的張李銘,去年年尾就在彌敦道租了一個二千多平方呎舖位,專售賣平價文具和家居用品等。

百貨店總經理張李銘稱:「我是看中現在這個市道,降維消費的話、降級消費,那麼現在租金回落,給我們一個很大的生存空間、發展的空間。其實我們有點像十元店形式,很多產品都是八元、十二元左右,如果你說超過十二元的產品,可能佔全店約三至四成,大部分都是主打低端。」

張李銘表示,百貨店貨品的毛利率介乎兩成至四成左右,為了保持顧客的新鮮感,貨品周期大約只有一個月,現時他更有計劃年內再多開三至七家分店。

有經濟學者形容,消費者傾向購買低檔次產品,是降級消費的一種現象。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房育輝指出:「經濟不好或信心不夠的時候,他(消費者)就想省點錢,涉及積穀防饑的問題。他省點錢、預算少了,重新分配的時候,就會發覺倒過來轉移至多點消費在一些所謂劣質產品。」

房育輝認為,經濟差令大眾缺乏消費信心時,平價貨品就扮演替代的角色,製造有限度消費。他認為港元匯率偏強、薪金和租金高企,是難以改變的事實,零售業可以做的是推出檔次較低的子品牌,或和內地企業合作,以滿足市場需要。

點擊觀看節目重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