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對蛇有不同演繹 居港外國人近距離接觸感新奇

發佈日期: 2025-01-28 17:14
農曆新年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送龍迎蛇。農曆新年生肖主角蛇是冷血動物,經常被聯繫到恐懼或邪惡,但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有著不同的演繹。

靈蛇登場,想親近一下生肖主角,可能要額外勇氣。非一般接觸還有這種,味覺衝擊、加深認識。

居港俄羅斯人Svetlena說:「我在香港四個月了,我從未試過這個體驗,非常好。」

居港俄羅斯人Ella指出:「蛇羹非常美味。在俄羅斯我們有句說法,如蛇一樣聰明。」

負責人指,好像這條已馴化了的蛇,雖然已不怕人,但會感受到我們怕不怕。如果感受到我們緊張,可能會纏得更緊。所以如有機會像這樣近距離接觸牠,就不用太「蛇𠺌」。

語言中都反映人對蛇的感覺,「蛇蠍心腸」、「蛇吞象」,與惡毒、貪心等掛鈎,連粵語對蛇都不客氣。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表示:「『蛇𠺌』就不是,因為香港是中西夾雜的地方,『Scare』其實是『驚』的意思,所以我們說那人很『蛇𠺌』,即是甚麼都驚,純粹是英語音譯轉過來。『蛇王』其實就是以蛇冬眠的概念,譬如秋冬天開始要冬眠時,就會藏於洞穴內休息不出來,即是很懶不工作。」

習慣陰暗地方出沒,又帶攻擊性。研究就指人對蛇印象不太好,距今二千多年的漢代後已有記載。畏而生敬,遠古神話中,蛇就被塑造成人類的始祖。

中大文物館副研究員童宇指出:「蛇有生殖寓意,例如文物館這個伏羲女媧圖像,他們的蛇尾纏在一起,旁邊有個小人兒,一般相信是誕下最早的人類。蛇可以褪皮就像重生一樣,古人希望自己可復活。」

《山海經》中不少地方的守護神都跟蛇有關。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亦發現蛇的紋飾,反映當時人對蛇的推崇。古時象徵權力的印章,亦會採用蛇的形象。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