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鐘兩岸新聞重點|全運會火炬傳遞/中印恢復直飛航班/神舟二十一號系統合練

發佈日期: 2025-10-27 21:44
全運會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全運會火炬傳遞】

香港、澳門、深圳及廣州,會在下月二日展開全運會火炬傳遞活動,部分路線更加入機械人、無人駕駛、低空經濟等創新科技元素。

活動的啟動儀式會在深圳舉行,之後與香港、廣州、澳門同步開展傳遞。

廣東賽區路線凸顯廣州「千年商都」特色,途徑多個旅遊景點及新地標。

當局更出動機械人、無人駕駛汽車、低空飛行器等,進行火炬傳遞或串聯路段。

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大型活動及志願服務部副部長唐國華表示︰「透過無人駕駛方式穿梭核心舊城區,是路線設計的點睛之筆。這項安排既呼應了廣州『老城市新活力』的發展命題,更直觀展現了廣州的科技創新實力。」

除了運動員、廣東賽區的火炬手,還遴選了衛生工人、外賣騎手、公車司機等普通市民代表,體驗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包容的特色。

深圳賽區路線同樣有低空經濟元素,配合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5周年,傳遞路線總長45公里,空中傳遞佔了40公里。

澳門賽區就以特區政府總部為起點,途徑大三巴等多個著名地標。

活動結束後,將由四個城市代表將火種送回廣州,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融火儀式。


【解放軍在台灣海空域實戰訓練】

解放軍東部戰區派出戰略轟炸機等,多架戰機在台灣島周邊海空域展開實戰訓練。

近日,東部戰區空軍的多架轟-6K戰略轟炸機升空,飛赴台島周邊海域空域,展開模擬對抗訓練。解放軍空軍表示,從雲層可清晰俯瞰台灣海岸線,要用實際行動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守護人民安寧與幸福。

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每年的10月25日,定為「台灣光復紀念日」,在首個「台灣光復紀念日」,「吉林一號」衛星發布多張高清拍攝的台灣圖片,阿里山、日月潭、台北市等地形地貌、城市分布、街道布局都清晰呈現。

新華社發表署名鍾台文的評論文章,講述《台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文章指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歷史經緯清晰,而台灣問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國內戰遺留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徹底解決。

文章強調一中原則,是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


【中印恢復直飛航班】

中國內地與印度恢復中斷5年的直飛航班,預料下月將開通更多航線。

一架從印度加爾各答起飛,由印度靛藍航空營運的A320客機,周一凌晨約四時抵達廣州白雲機場,機上共有176名乘客。

中國駐加爾各答代理總領事秦勇說:「今天對於我們雙方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我今天來這裡是為了參加一個簡單的儀式,慶祝加爾各答至廣州直航,在停航五年後恢復。」

內地與印度的直飛航班,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暫停至今,期間只剩下來往香港的定期航班。據報,下月9日還將加開來往首都新德里至上海、廣州的航線。內地媒體引述印度政府表示,航班恢復促進人文交流,助力雙邊交往逐步正常化。


【神舟二十一號全系統合練】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周一在發射場區,進行全系統合練。

參與這次合練的包括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所有崗位,從飛行準備、點火起飛、船箭分離進行全過程演練,又分別檢查發射塔架、火箭、飛船等各個分系統功能。同時,發射中心的雷達與光學立體測控系統以及地面的區域電網,也在為發射任務做準備。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人員王錄表示:「任務關鍵實施階段,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網內電壓跌落,我們對於一些存在預熱需求的雷達設備,承擔飛船控制指令發送的USB設備,我們在它的供電入口,對全部的電壓電流進行高密度無縫監測,確保供電期間的電壓缺陷能夠及時發現。」

而神二十一的三名航天員也按照流程模擬飛行,他們進入返回艙,測試聯合檢查並模擬起飛過程,完成待發、起飛階段全部關鍵操作。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工作人員厲海濤稱:「飛行乘組此次合練後,他們將按計劃,開展任務前的準備工作,完成醫監醫保,持續性技能訓練等工作。」

目前神舟二十一號船箭組合體功能正常,具備發射條件。

而在軌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也正在開展返回前各項工作,並準備與神二十一「太空會師」。


【中國科考隊完成北極載人深潛】

中國科考隊完成北極載人深潛任務。首次實現中國雙載人潛水器,水下協同工作模式。亦成為世界上唯一在北極密集海冰區進行連續載人深潛的國家。

北極載人深潛科考隊,今年7月22日從三亞出發,會同「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共同前往北冰洋執行深潛任務。

期間,科考隊在北冰洋執行任務56日,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考察同試驗,「奮鬥者」號完成了43次深潛任務。

同時,「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也完成中國首次北極冰區下潛,又與「奮鬥者」號一起水下協同展開深潛任務。

包括在海冰覆蓋率超過百分之80的中央海盆,進行國際上首次加克洋中脊載人深潛科考,最大下潛深度超過5,200米。

今次任務,開創了在密集冰區「船潛協同」移動式冰潛新模式,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極密集海冰區,進行連續載人深潛的國家。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