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 有市民為修復本港海底生態化身義務「海底清道夫」

發佈日期: 2021-06-08 16:2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今日是世界海洋日。面對海洋受污染或破壞,不少人也為修復本港海底生態出一分力。

穿上潛水衣,戴上裝備,除了欣賞水底的景色,還有一項「特別任務」,就是化身為義務「海底清道夫」。

Bobby稱:「有很多金屬或者有些貨運的網棄置在海中,以及有些漁民的漁網,扯斷了就遺留了在海裡。」

這些俗稱「鬼網」會隨水漂流,沿途可能卡著海洋生物,亦有機會纏著潛水人士構成生命危險。

陳天明是活動的統籌,他指香港海域有珊瑚等多種生物,但可惜有太多垃圾,要改善海洋污染,政府應採取更主動的角色。

陳天明指:「鼓勵一些國際化,本地的大型採購商、零售商,透過他們去配合供應商,改變使用的包裝材料。用的材料或製造產品可以用環保材料,政府可以在稅項方面,或者給予特別優惠。」

他又認為可以透過生態遊,讓市民親身見證海洋污染程度,令更多人明白問題有多嚴重。

巿民不懂得潛水清除「鬼網」也不要緊。在日常從源頭減廢,去沙灘遊玩時看到有垃圾,也可以順道撿走它,妥善棄置,一起減少海洋垃圾。

除了海洋垃圾,人類近岸的發展亦可能危及海洋生態。這些用來抵擋海浪的人工堤壩表面平滑,退潮時陽光直接照射會變得高溫,令依附的藻類、石蠔等無法生存活,影響到海洋食物鏈。

城大海洋生態研究團隊與土木工程署合作,在西貢及屯門等地的堤壩安裝有坑紋的磚塊、蠔殼籃等人工組件,希望煥發生機。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表示:「我們要建一些『納米樓』給牠們,讓牠們可以安居樂業,結構包括要遮蔭、儲水,有空隙讓牠們棲息。當組件生了好多不同生物時,好多魚就會吃上面的藻類,或吃上面的生物,形成一個好豐富的生態系統。」

他又指正與當局研究將項目擴大至全港所有人工海堤。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