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非藥物治療成治抑鬱症新方向 倡朋輩輔導

發佈日期: 2017-08-07 23:24
港澳
醫療:非藥物治療成治抑鬱症新方向 倡朋輩輔導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香港每一百名成年人,估計約五人患抑鬱症。除了服藥,有醫生認為,非藥物治療是治療抑鬱症的新方向。

60歲的譚先生,在母親離世後患上抑鬱症,更曾經自殺,他開始做運動後病情好轉。

譚先生表示 :「做運動之後,晚上睡得舒服,一覺睡天光,醫生說我情緒平穩,好轉了。我希望可以問醫生,說我現在沒事了,幫我減藥。」

醫學界普遍認為,運動能促進腦部分泌多巴胺,有助減少負面情緒。

國際醫學期刊《精神科研究期刊》去年刊載的報告,學者分析三十多年的廿五個研究,在約一千五百名抑鬱症患者中,一半人做帶氧運動,例如跑步、游水等,每星期三次,每次約三十分鐘。另一半人就沒有做。

對比病情進展,發現做運動成效等同處方抗抑鬱藥。

港大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廖廣申稱:「研究看到可能是我們的新方向,不僅平常主流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例如香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去數字看到,不同地區可能輪候四個月甚至逾一年,有人在等候過程中,病情開始轉差,若他們很努力做運動,可能病情已得到改善。」

但估計逾半抑鬱症患者並無求醫或求助,醫生建議在社區推動「朋輩輔導」,讓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透過聊天同聆聽,協助有需要的人紓緩情緒。

做「朋輩輔導」要有甚麼要求﹖

醫生指,做輔導者要有同理心,學習感受別人情感,聆聽時不專心、行事衝動,都不宜做輔導員。至於接受輔導者,只適合輕、中度的患者,嚴重個案建議立即求醫。

做「朋輩輔導」要接受甚麼訓練﹖

輔導員一般會接受資深輔導員培訓十小時,由精神科醫生監督。除了聽理論,亦會實習,到社區中心輔導患者,資深輔導員會提供意見。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