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建造業敬拜魯班廟 承傳行業精神
發佈日期: 2015-12-27 07:19
港澳



有人說華人生活離不開廟宇,「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拜神習俗在中國人社會可說十分流行。
座落堅尼地城這座廟宇卻與眾不同,前來不是參拜神佛,而是二千多年前一位工匠。香港開埠初期,很多人來港從事「三行」。為求工作平安,逾千位「三行」工人合資興建這廟宇,是香港少有敬拜行業祖師的廟宇。香港廣悅堂前副主席勞鑑說:「『三行』是指木匠、泥水、打石,稱為『三行』。這是光緒十年建成,當時由建築工人和老闆等集資。」
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建造業興盛,「三行」工人傳承師徒制,師傅常帶新入行徒弟來參拜祖師,被尊為建築界師祖的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一名技術高超工匠,除訂定不少建造規矩,亦發明很多實用工具,如木刨、鐵鋸、剷、鑿、鎖等,不少工具流傳至今。
魯班精於木工,更擅於改良和研發工具,好像地上木刨和鐵鋸等都是他的發明,又像我手上這把像正字一樣的木鋸,是用左邊的繩拉緊右邊鐵片,但由於是木製,現在已經沒人使用。
魯班先師廟除用作祭祀,廟宇的造工亦體現建築師傅功架,廟宇沿山勢築建,呈兩進式設計,廟內一磚一瓦人手打磨。內外牆壁和屋脊均有陶塑、壁畫和泥塑裝飾。廟宇頂部由五塊方體連成,全部指向天空,寓意「五嶽朝天」,增添氣勢。
魯班先師廟屹立於西環七臺,環境較青幽的青蓮臺上,隔鄰的六臺分別為太白臺、羲皇臺、桃李臺、學士臺及已重建發展的紫蘭臺和李寶龍臺。這些臺的名字具有文學美,是有原因的。因為當年地產商李寶龍鍾情詩人李白作品,為這地段增添文藝味。雖然平日到廟宇參拜人不多,但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這裡香火鼎盛,多了人情味,三行師傅、建造界人士齊集,慶賀魯班先師誕辰。
體現魯班善美的這棟過百年建築精準與細琢,與今天現代建築技術相比不遑多讓。魯班有名言,「準繩分曲直,規矩定方圓」,至今仍是「三行」準則。百年過去,除了精巧手藝,魯班廟承傳的精神還有恩遇不忘、尊師重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