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歷史科試題爭議事件 考評局指約四成考生回答利多於弊

發佈日期: 2020-05-25 18:3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文憑試歷史科一條有爭議題目,問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考評局初步檢閱考生答案,發現有近四成人答「利多於弊」,認為學生是被誤導。

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卷其中一條必答題,問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被指是美化侵華史實,考評局最後決定取消。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開特別會議討論事件。考評局表示,初步檢視了考生的答案,答「利多於弊」的有百分之38;百分之57.1考生認為是「弊多於利」;完全沒有立場的有百分之4.9。當中提到完全只有利的考生佔百分之17;百分之78考生認為有弊處。

考試及評核局秘書長蘇國生表示:「原意是希望考生回答在1930至1940年代,日本侵華造成的大量傷亡。考生的回覆,似乎未必看到出題原意所建議,即是『弊多於利』的百分比。因為剛才提到百分之38,甚至是出題委員會的成員都覺得這比例與他們預計的不同的。所以這更讓考評局的委員會覺得問題有誤導性。」

民建聯新界東議員葛珮帆稱:「有心地有人利用試題公器私用、專業失德,引導考生去回答,在日本侵華期間這段歷史竟然是利多於弊。」

民主黨九龍西議員黃碧雲表示:「如果你出一條題目能分辨到學生的水平,對於他對日本侵華史實的認識、能判辨到這兩段引文的問題,他就可以拿到更高的分數。」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說:「竟然有百分之30多的人被誤導到。」

黃碧雲稱:「那就分辨到這些學生,讀歷史讀到不消化。」

楊潤雄表示:「那條題目出是有引導性資料令同學選答利多於弊,這條題目本身就有問題。」

多名議員要求考評局提交相關題目的評分標則。

自由黨飲食界議員張宇人說:「可能我就算那麼勤力,用足時間答九千九百個害,但因為你的標分準則,答利有七成的分,答害只有三成,那我可能只得三成。我不看你的標分準則,我不覺得你是開放式(題目)。」

蘇國生表示,要先徵詢考評局委員會意見。楊潤雄就說,稍後會成立工作小組,調查歷史科出題機制。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