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將至 香港不少俗語與雞有關
發佈日期: 2017-01-27 10:20
港澳
雞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鳥,古人稱為「德禽」,形象正面,雞與香港又有甚麼關係? 頭戴雞冠,武勇拼鬥,雞啼守時,雞在古代是正氣的化身。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表示:「古書中,特別是《山海經》提到,鳳凰的形狀像雞,有人會認為雞是鳳凰的替身。因為雞的普通話讀音『雞』,與吉祥的『吉』同音,因此雞有吉祥之意。此外,雞亦給人很光明、守信的感覺。」 時至今日,雞是否仍然象徵品格高尚?賣雞二十年,「閱雞無數」的玲姐對「雞品」也有研究。 不怕「籠裡雞作反」,最怕「走雞」。雞檔檔主玲姐表示:「雞在『騰雞』,嚇我一跳。你捉牠,牠當然『騰雞』,你要劏牠,難道牠不怕?」 廣東人愛吃雞,不少俗語也與雞有關,例如她講的「雞腸」。 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五、六十年代,很多人不懂英語,看見別人寫草書英文,看上去像一串雞腸,很多人將雞腸形容為英文。」 玲姐表示:「『雞咁腳』,走得快,『(拿著)雞毛當令箭』。」 上至雞口,下至雞腳,都有意思。 鄭寶鴻表示:「有句『寧為雞口,莫為牛後』,寧願做雞的口,也不作牛背或屁股,即寧願做小公司的大老闆,好過做大機構的僱員,因自己掌生殺之權、『話事權』。」 「一蚊一斤雞,一蚊一斤龜,你說雞貴定龜貴?」鄭寶鴻指五十年代,一元真的可以買到一斤雞,但時至今天,一元連雞腳也買不到。 但無論雞有多貴,都動搖不到牠在團年開年飯桌上的一席位。有人說「拜神最忌不見雞」,但打工仔最怕吃「無情雞」。 鄭寶鴻表示:「如果員工表現不佳,老闆想『炒魷魚』,就會夾一件雞放他的飯上,即請你另謀高就,一般來說吃完這雞就等於失去工作,叫『無情雞』。不過如果自己表現超卓就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