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最新至全部


醫療:嚴重頸椎間盤病變患者植人工關節 長遠成效理想

發佈日期: 2018-04-30 15:25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長期感到四肢痺痛,可能同「頸椎間盤病變」有關,美國一項追蹤研究發現,用人工關節協助受損頸椎活動,成效較傳統融合手術理想。

朱先生駕駛貨櫃車二十多年,上月工作時意外扯到頸,導致右邊手腳痺痛,醫生為他照磁力共振掃描,發現他的頸椎間盤突出,壓著後面脊髓及神經線,醫學上稱「頸椎間盤病變」。

朱先生說:「手部失去感覺,擔心,因為摸不到褲袋、扣不到衫鈕,突出來的(椎間盤)軟骨,壓著神經線很窄,醫生說若再碰撞、壓到,四肢會沒感覺要坐輪椅。」

朱先生要進行人工頸椎間盤手術,醫生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再植入人工關節。

這種手術引入香港十多年,但成效一直未獲醫學界肯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一項研究就追蹤575名「頸椎間盤病變」患者,其中一組做人工關節植入手術,其餘做傳統融合手術,即是在受損頸椎植入人骨及鈦金屬片,手術後關節會固定。

七年後,發現一成二做融合手術的病人,因為未能改善症狀,或出現發炎等併發症要再做手術,比例遠比植入人工關節的多。

中文大學神經外科專科名譽臨床副教授藍明權指:「人工頸椎間盤手術,更接近正常人的頸骨活動,所以當他活動時,頸部痛楚,會少於固定的頸部狀況,因此痛及辛苦狀況會減少,如果每一段關節都能平均活動,那些沒有做手術的關節會減少勞損。」

不過對於65歲以上患者,年齡增長導致頸椎退化,頸部活動能力下降,醫生說就算植入人工關節,都難以改善活動能力,建議做傳統融合手術。

除了剛才談及的個案,因為發生意外,還有甚麼原因致病?

醫生指,頸部長期勞損、年紀大而退化都可能導致「頸椎間盤病變」。情況輕微會令到頸、手或腳持續麻痹、痛楚,可以做物理治療改善,但嚴重症狀例如麻木,即失去冷熱等感覺,就要做手術治療。

有何方法避免頸椎退化勞損?

醫生建議市民要減少垂低頭,因為當頸部屈曲至大約60度,就相等於有60磅小朋友壓在頸部,時間越長、壓力越大,容易令頸椎退化勞損。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