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最新至全部


醫療:髖關節退化影響下肢活動 或需做手術更換

醫療:髖關節退化影響下肢活動 或需做手術更換

發佈日期: 2017-07-31 15:27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盆骨及腰背長期疼痛,可能與髖關節退化有關。有骨科醫生指,不少患者最終要做手術換人工關節。

現在可以單腳站立的戴先生,二月才因為髖關節受損要更換人工髖關節,他說手術前行路都有困難。

戴先生表示:「走了五分鐘後已經要坐下,走不到遠路程。如果我不做手術,最後都可能要坐輪椅。」

59歲的戴先生,早年因交通意外,左腳曾經骨折,估計當時的創傷令髖關節提早退化。

髖關節是大腿骨與盆骨間的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多,受損的話可能令盆骨、臀部或是腰背疼痛,影響下肢活動能力。

醫生指,如果病情較輕會處方藥物配合物理治療,減慢退化,但大部分患者求醫時,髖關節已經嚴重受損。

港大矯型及創傷外科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吳富源稱:「是一些痛症,不舒服,酸軟無力,很多時候病人都想拖。當髖關節破壞得相對比較嚴重,已無法用藥物紓緩。看到X光軟骨已經磨蝕,骨頭基上已是『骨磨骨』,再嚴重些是骨頭亦被侵蝕,或是已經爛了,會導致患者『長短腳』。」

他又指關節置換手術不可以微創,手術後患者一般要留院約五天,期間要進行物理治療。

長者關節容易退化,是否較多要換人工髖關節?

換人工髖關節的患者,只有大約一半是長者,其餘是因關節炎、骨枯或創傷。醫生又指,年約40至60歲的患者,近年多了約兩至三成。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喝酒有關,因為酗酒會增加骨枯風險,引致關節提早退化。

換人工髖關節後需注意甚麼?

手術後初期避免蹲下及繞腳,因為這些動作好容易令髖關節「甩骹」;亦要避免一些碰撞性的運動,例如是打籃球和踢波,至於游泳、緩步跑等就沒問題。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