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經濟

已複製連結
面對失業率高企,政府2002年提出推動本土經濟,創造就業機會,重溫當年報道。
一間茶檔養活了11個員工,老闆李漢松沖了40多年奶茶。這類街邊大牌檔已經淘汰得七七八八,去年房署都想清拆,但李先生不肯搬。
茶檔東主李漢松說:「遣散員工,金額又不是很多,變得如果不經營,變得好像一無所有,所以捨不得。」
小本生意未必賺大錢,但容許它們生存下去,不但可以減少失業,還有機會創造就業。四個月前,阿儀和幾個失業工友,合資投了中文大學這個小賣部經營。
小賣部東主阿儀指:「大財團來說,聘請五個人工作,但我們這些可以僱用八個人,令少些人失業。」
浸大經濟系教授胡敦靄表示:「高增值、高技術的行業,即使可以真的發展起來,都解決不了就業問題,那怎麼辦?針對這班人,去用這個發展本地經濟安置他們。」
胡敦靄認為,(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提出的本土經濟概念空泛,部門對如何落實也不清不楚。政府必須改變態度,積極為小本經營製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