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或不引渡哈西娜回國處死?

已複製連結
歡迎收看《世界觀》。
孟加拉前總理哈西娜被指去年血腥鎮壓示威,被判處死刑。哈西娜被推翻後一直流亡印度,分析指印度很可能不會把她引渡回國。到底哈西娜被判死,會否加深孟加拉政治分歧?印度在此事上又有何考量?
孟加拉前總理哈西娜,被指控去年武力鎮壓學生發起的抗議,造成數百人死亡,位於首都達卡的國際犯罪法庭,周一在哈西娜缺席下宣判,判處她死刑。
孟加拉國際犯罪法庭法官莫祖姆德說:「我們決定對她只有一個刑決,就是判處她死刑。」
有到庭的遇害者家屬聽到判決後,歡呼鼓掌,法院外也有人在判決後慶祝。
這次裁決源於孟加拉去年夏季,有學生上街抗議,反對公務員配額制度,當局武力鎮壓,觸發全國大規模示威衝突,聯合國估計死亡人數多達1,400人,幾千人受傷,大多數是遭安全部隊開槍擊中。執政15年的哈西娜去年八月被迫下台,流亡鄰國印度新德里,哈西娜否認指控,批評判決帶有偏見及出於政治動機。
現年78歲的哈西娜是孟加拉任期最長的總理,政治生涯充滿戲劇性,她的父親是領導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的孟加拉開國總統拉赫曼。1975年,拉赫曼在軍事政變中於達卡的家中遇害,大部分家人也一同遇難,當時身處國外的哈西娜得以倖存。
這場突如其來的兵變促使她從政,哈西娜1996年首次成為總理,2001年選舉落敗後一度失去執政權,直到2009年重新掌權,之後持續執政15年,在她擔任總理期間,被指打壓反對派,執政多年來時有爭議。但有輿論認為,哈西娜任內重振孟加拉的經濟及龐大服裝產業,也因庇護逃離鄰國緬甸的羅興亞穆斯林,而贏得國際讚譽。
根據孟加拉法律,除非哈西娜在判決後30天內自首或被逮捕,否則無法對判決提出上訴。孟加拉外交部已要求印度把她引渡回國,指根據兩國現行的引渡條約,印度有強制義務,但印度態度謹慎,只指已注意到判決,將「建設性參與」,未有明確表態。
半島電視台引述多名地緣政治專家分析認為,印度不太可能讓哈西娜回國面臨死刑,原因之一,是哈西娜及其父親拉赫曼是印度的長期盟友。1971年爆發獨立戰爭後,拉赫曼在印度協助下,掌權東巴基斯坦,改名為孟加拉。而印度則視巴基斯坦解體是消除其戰略與安全噩夢,將東鄰國變成朋友。
在哈西娜政府時期,孟加拉與印度的經濟、安全與政治關係密切。分析指,印度與孟加拉的引渡條約,容許以罪行屬「政治性質」為由,拒絕引渡請求。若印度拒絕引渡哈西娜,她被處決的可能性不大。
孟加拉臨時政府,早前對哈西娜所屬的人民聯盟黨下達活動禁令,哈西娜兒子警告,若禁令持續,人民聯盟黨將阻止原定於明年二月舉行的全國選舉,分析指,顯示當地政治環境仍然脆弱。
我們明天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