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停擺犧牲品 美航管倡「獨立」

已複製連結
歡迎收看《世界觀》。
美國聯邦政府上周結束史上最長43日的停擺。航空業是停擺重災區,這次令美國航空業界反思,航空管理是否應該脫離政府,交由私營機構管理。
美國聯邦政府停擺的源頭在國會。但真正感受到停擺帶來的影響,是全美國大大小小的機場。因為美國機場的航空交通管制員是聯邦航空管理局的僱員,他們的薪金由聯邦政府支付。聯邦政府停擺,意味航空管制員面臨「有汗出無糧出」,不少管制員被迫停工,工會對此亦感無奈。
美國航空管制員協會主席丹尼爾說:「數十年來,管制員在人手不足下仍堅守崗位,他們面對老舊的設備、凍結人手、911恐襲、疫情爆發等國家危難之時,他們仍保持專注、鎮靜及對安全的承諾。但現在他們卻要為照顧小孩,而不是處理航空交通流量而煩惱,要煩惱為養家餬口,而不是分配機場跑道。」
面對突然人手短缺,聯邦航空管理局月初發出緊急削減航班令,下令減少40個主要機場的航班,最嚴重的一天近三千航班被取消,「減航令」到日前才解除。
事件令人思考美國航空管理權是否應該脫離聯邦政府,交由私營機構負責?私營化支持者表示,航空交通管理是高技術的行業,講求靈活性,需要頂尖人才及創意應對變化,與政府的龐大官僚制度,格格不入。他們認為聯邦政府正正拖著美國航空業發展的後腿。
美國航空業正面對科技嚴重落後,在電子化年代,部分機場仍然用舊式的磁碟,甚至是最傳統的「遞紙條」方式,安排飛機升降。有逾百部空管系統因沒有資金保養及維修需棄置。但最令業界頭痛的是空管人員嚴重流失。目前全美約有不足19,000名合資格空管人員,但較正常人手少近4,000人。現役人手中,約四成每周工作六天,每天10小時。在講求零出錯的航空管理,確是承受著極大壓力。
當地航空業界認為,要交由獨立私營機構管理才可解決以上弊端,其中他們最推崇的是鄰國加拿大的空管模式。1996年加拿大成立一間私營非牟利的「加拿大航管公司」。公司的董事會是由航空公司、私人航企、工會及政府官員等組成,平衡各方利益。
航管公司成立後,最立竿見影的加拿大航空管理實現財務自由,經費毋需交由政客決定。而且保證資源用得其所,包括添置新設備以及招攬人才。加拿大早於16年前,已全面將空管電子化,規模是美國的三倍,系統速度較美國快兩倍。加拿大航空發展可謂遠遠拋離美國。
「加拿大模式」百利無一害,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是私營化支持者,但為何美國仍固步自封呢?2017年,特朗普曾提交「航空交通管制系統私營化」提案到國會,但因私營化會損害私人飛機師及私人航企利益,而這些團體在國會亦有較大影響力,最終令私營化提案無法通過。大眾的航空安全始終不敵既得利益。
特朗普第二個總統任期,暫時再無如他首個任期時推動航管私營化,加上關稅問題令美加關係變差,似乎難以令特朗普向加拿大取經,美國航空業只會繼續淪為「停擺犧牲品」。
我們明天繼續《世界觀》,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