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試題近四成考生答利多於弊 劉智鵬指題目資料具引導性

發佈日期: 2020-05-25 23:0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考評局歷史科委員會主席劉智鵬認為,近四成學生回答「利多於弊」,比例是偏高,但相信不是課程出錯,只是題目資料有引導性。

負責審核歷史科試卷的考評局歷史科委員會主席劉智鵬表示,歷史事件很清楚,如沒試題內的資料引導,相信大比例的考生都會回應「弊多於利」。

考評局歷史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說:「我是期望每個都是回答『弊多於利』的,因為整個那麼重要的日本侵華放在眼前,你沒可能回答到『利多於弊』,整件事是匪夷所思。它有前面的引文,那些資料引導了,及出了『利多於弊』這四個字放在題目,我相信有點影響。」

不過,他指題目內兩項引導性資料,包括日本向中國提供人才培訓及財政援助,在教學時少有深入討論,不會有美化侵華的問題。教育評議會認為,考評局的數字反映考生是受到題目的影響。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表示:「有可能在他認知裡都是答弊處多,但他去猜測設題者,及確實設題者是給了兩條利好資料給他們,所以這個選擇是令一些歷史課老師是『跌眼鏡』的。」

教協就指,題目能分辨清楚考生是否真正了解歷史。

教協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出:「其實如果有百分之38的同學是答了『利多於弊』,他們其實是否能答到要求的資料,如果答不到那些資料的話,他是否會拿到低分?如果他拿到低分,是否證明到試題能有效的分辨到哪些同學知道該段歷史、哪些同學其實不知。」

他認為,如果題目要保證所有同學都答對,就做不到區分的功能。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