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福機構記錄研究哭嫁歌謠 指值得現代社會參考

發佈日期: 2019-07-13 20:45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粉嶺龍躍頭圍村有一群婆婆,五十至七十年代唱著哭嫁歌,經歷盲婚啞嫁。有社福機構獲政府資助,記錄和研究這些哭嫁歌謠,認為這群末代哭嫁新娘的婚姻故事,值得現代社會參考。

八十三歲的文鳳琼,六十多年前便是唱著這些哭嫁歌,由元朗新田嫁到粉嶺龍躍頭圍村。傳統圍村婚姻是由父母安排,適齡的圍頭少女出嫁前會「上閣」、即是在家中閣樓以圍頭話唱哭嫁歌,辭別親人。

文鳳琼稱:「一直與父母住在一起,現在突然被安排與一個陌生人同住,當然會哭。我們『上閣』要哭三天三夜,你(親人)來到,我們便一起哭,唱哭嫁歌。」

文鳳琼在結婚後,對只見過一面的丈夫鄧金賀慢慢產生感情。

文鳳琼說:「夫妻關係是一輩子的,怎會不愛他,已經嫁給他了,日子久了便喜歡上。像小朋友玩泥沙,玩著玩著便熟絡,在一起玩了,不是嗎?」

鄧金賀的銀包,六十幾年一直都放著太太的相片。他這幾年患上認知障礙症,不過怎也不會忘記太太。

鄧金賀表示:「娶了她,怎也覺得她漂亮,非常疼愛。」

文鳳琼出嫁時唱的哭嫁歌,現時在粉嶺龍躍頭圍村入面,大約還有十個婆婆懂得唱。

這些哭嫁歌謠,在2014年被香港政府納入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有社福機構三年前獲得政府資助,研究這群末代哭嫁新娘的故事,並拍成紀錄片在中環大館公映。

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團隊主任陳國明指:「這群婆婆很堅毅,逆境能力很強。那些(哭嫁新娘)故事不是屬於過去,是屬於香港所有不同的人。希望可以欣賞到我們香港人的歷史或昔日的故事,可以找到一些值得參考的東西。」

現時香港每年平均每三對夫妻便有一對離婚,陳國明認為在自由戀愛及婚姻下,現代人更應珍惜這些自由的權利。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