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首次發現害蟲「草地貪夜蛾」 漁護署研「以蟲治蟲」

發佈日期: 2019-06-25 23:27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一種名為「草地貪夜蛾」的害蟲,近期傳入大陸與台灣,本港上月亦首次發現。漁護署正研究以生物防治方式「以蟲治蟲」。

這些一點點不停跳動的,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蟲之一、「草地貪夜蛾」的幼蟲。主要為害禾本科農作物,即是粟米、水稻和甘蔗等八十多種植物。

漁護署上月底在上水的大龍實驗農場,首次發現害蟲的幼卵,今個月再接獲大埔一個農場的報告,署方將餵飼這些幼蟲樣本成蟲,研究如何防治,包括「以蟲攻蟲」。

漁護署農業主任張煒權表示:「這叫作『叉角厲蝽』,是一隻捕食性天敵,專門吃鱗翅目的幼蟲。牠的口器像一支吸管般,插入蛾的蟲體中,吸取蟲的汁液。」

另一方法就是使用針對性的農藥,每次收成期後,都建議更換不同的農藥,否則很容易增強害蟲的抗藥性。

原本在美洲的「草地貪夜蛾」,2016年前只在西半球活動,其後蔓延到非洲、印度和緬甸等地,今年一月首次在雲南發現,之後擴大至內地十八個省市,包括廣州。

專家認為,害蟲其中一個途徑是經農作物進入本港。

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陳濤說:「如果在檢疫方面做得不夠仔細,其實是很容易散播到不同國家。一晚可以飛超過一百公里,溫度越高的時候,飛蛾的幼蟲發育會越快,發育越快,其擴散能力都越高。」

漁護署說,會透過恒常舉辦講座及探訪農場,提醒農友應對的方法。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