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貝聿銘作品遍及兩岸四地 中銀大廈成本港地標

發佈日期: 2019-05-17 22:0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在美國逝世。貝聿銘年幼時曾在香港居住,作品亦遍及兩岸四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貝聿銘辭世表示深切哀悼。

屹立在港島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的中銀大廈,是貝聿銘在香港的作品,亦是本港地標之一。

建築師貝聿銘稱:「義不容辭,我就接受這個責任,我覺得非常榮幸。」

貝聿銘同中銀亦有不解緣,爸爸曾出任內地中銀總行的司賬,1918年被派到香港籌備開設分行,出任分行經理。貝聿銘之後亦隨父親來港,中學時期入讀聖保羅書院。

貝聿銘曾說過小時候常常到銀行,對中銀的感情很深。父親得知他負責設計中銀大廈後,曾說「銀行必須要顯得很安全」。貝聿銘在當時一億三千萬美元資金及地理面積狹小等限制下,和拍檔龔書楷在1990年建成樓高七十層的摩天大樓,是當時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

建築師龔書楷說:「地形不是在海邊,前面有很多建築物擋住,貝先生認為中國銀行(大廈)是海外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一定要讓全香港見到。當時也是中英談判時間,很敏感。成功的建築師往往是最困難的工作做得最成功,因為越困難會越想辦法克服。建材節省了百分之二十,另外施工時間又減少了一百天,這些都令建築時更經濟的原因之一。」

貝聿銘1990年退休後,相隔10多年再獲邀設計澳門科學館,圓錐體的主體以鋼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館頂的天窗將陽光引入室內。在動工前的記者會上,他透露為何鍾情幾何元素。

貝聿銘表示:「建築中最重要的,希臘、埃及、意大利,一直到現在完全都是幾何,變化無窮,尤其是建築方面,(科學館)建造方面應該從幾何下手。」

幾何、玻璃、光線三大「貝式建築」元素,亦體現在貝聿銘亞洲的第一個作品、台中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上。這座有五十多年歷史的教堂,由四片混凝土曲面組成,呈三角形狀,頂部留有「一線天」的天窗,五年前教堂亦獲評為二十世紀最優美建築。

作品遍及世界各地,親友對他的離世感到傷痛。

貝聿銘堂妹林貝聿嘉說:「他為人非常好,很風趣,很和藹。當然是不捨得,我覺得是對我們貝家是一個損失,對世界都是一個損失。」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對貝聿銘辭世表示深切哀悼,指他設計的中銀大廈是香港地標,港人亦都引以為傲。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