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有醫院改用導管植入支架治心臟病 加快康復時間

發佈日期: 2019-04-15 23:24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部分先天性心臟病病人,植入的支架要定期更換。有公立醫院兩年前改用導管植入支架,毋須於心臟開刀,可加快病人康復時間。

本港每年平均有五萬多名嬰兒出生,當中約四百多人患先天性心臟病,比例達千分之八,原因包括胎兒發育不健全,令心臟出現缺陷。其中一類是肺動脈狹窄,甚至是閉鎖,阻礙了右心室血液通往肺部,這些缺氧的血液部分會分流到左心室,再輸送到全身。

患者會出現手指、口唇呈紫藍色的缺氧徵狀,嚴重會昏迷,甚至死亡。

傳統方法是開刀,在病人心臟植入支架充當心瓣,「打通」肺動脈,協助供血,不過支架會逐漸老化,病人每隔約十年便要更換。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顧問醫生陳羲舜說:「每換一次,風險便會比上一次增加,主要原因是內裡的組織會出現黏連。要分開黏連,技術上是複雜了,出血風險是高了。」

瑪麗醫院在約兩年前引入新技術,在病人大腿或頸部開一個小洞,以導管將支架植入心臟肺動脈。

陳羲舜指:「支架用人工的方法縫合一個心瓣,整套組件由『路軌』引入去適當的位置,再用一個球囊擴張的方法植入支架,支架穩定在心臟的主要原理就是靠外壁力支撐管道。」

瑪麗醫院至今已為八名患者進行這項新手術。由於創傷性較低,病人一般只需留院三天,比傳統開刀方法留院一星期快,亦未有出現併發症。

是否所有病人都適合做這種手術?

不是,只有約兩成的病人適合。由於導管有一定的體積,初生嬰兒或小朋友血管未必夠大容納導管,要用傳統方式開刀。目前使用的支架最大是直徑22毫米,如果病人肺動脈直徑大於22毫米,都不適合進行這個新手術。

新手術還有沒有其他限制?

就是手術費用會較貴,需要約30萬元,不過有經濟困難的病人經審查後可獲資助。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