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倡政府制定政策 為具歷史價值霓虹招牌評級保養

發佈日期: 2019-02-09 20:1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在本港,霓虹招牌林立是街道特色之一,但近年在屋宇署監管制度下,愈拆愈少。有組織向小店講解保留舊式招牌的方法,學者建議政府制定招牌保育政策。

Kevin和Ken是建築師,一年多前開始利用工餘時間,走訪屋宇署大規模清拆招牌的目標街道,想辦法為小店保留舊招牌。

屋宇署在2010年全面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對招牌的尺寸和豎設範圍作出新規定,例如伸出式招牌不能伸出超過4.2米,距離行人路的高度也要至少3.5米。

過去六年,屋宇署已經向一萬二千多個不符合新例的舊式招牌發信,要求清拆,不少皆為霓虹招牌。

Kevin和Ken說,很多店舖考慮成本,收到清拆令後會拆卸舊招牌,或另外再豎設比較便宜又新式的LED招牌。

建築師Ken表示:「我們會大概講解拆卸程序方法,切招牌的時候盡量避開,不要劏開招牌上的字,可以日後保留。提議店舖會否放在室內作裝飾,或者再做招牌的時候,可以用回原本的招牌字。」

招牌擁有人其實可以參與「違例招牌檢核計劃」,安排認可人士檢查及鞏固招牌,向屋宇署申請保留使用舊招牌,但大部分都因為不符合技術規格,一定要拆除。

其中有五個霓虹招牌,早前獲西九文化區M+視覺文化博物館接收,納為永久館藏。館方說正研究如何修護和展示這些招牌。

有研究招牌美學的學者建議政府參考古物諮詢委員會的做法,為有歷史價值的霓虹招牌評級保養。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稱:「如果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其實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政府可能包一半的保養費,而該店舖也可能包一半的保養費,使街道可以有一個特色。」

五十年代,不少內地霓虹師傅移居香港,帶來霓虹工藝技術。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商舖訂造搶眼的霓虹招牌吸引顧客。八、九十年代,街上五光十色,是霓虹燈業最興盛的年代。

學者希望相關部門在評估招牌安全後,有特色霓虹招牌能夠在社區原址保留,使香港這一種獨特的視覺景觀繼續璀璨。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