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爆非洲豬瘟食物安全惹關注 有組織推動替代食材

發佈日期: 2019-02-07 09:1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豬肉是華人社會主要食材,不過內地爆發非洲豬瘟,令人關注食物安全。有環保組織推動替代食材。

「今晚吃乜餸」,牠經常是主角。

李女士表示:「我自己較喜歡紅燒或者滷。」

陳女士則指:「煲湯、蒸排骨。」被問到為甚麼煲湯一定下豬肉,陳女士稱:「不下不甜的,美味些。」

營養學上,豬肉能提供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脂肪。

中國人養豬已經有幾千年歷史,豬繁殖快,也可用廚餘餵飼,在肉類中相對較相宜,成為日常主要肉食。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社區營養師盧庭威說:「豬肉較平庸,入饌、加入菜式也較容易掌握,所以大眾也喜歡用豬肉做菜。脂肪含量的確比較高,很多時大家也以為汆水可以去除脂肪,但大部分的脂肪仍殘留在肉內。豬骨煲湯也會令你飽和脂肪攝取增加,從而令你的膽固醇增加。」

有大學研究發現,香港人均進食肉類,尤其豬肉,比世界國際大城市更多。香港的屠房每年屠宰的豬就有約150萬隻。

近年有人轉投「另類肉」。中式「叉燒酥」、西式「肉批」、「豬柳飽」、賀年蘿蔔糕、家常釀豆腐。這些「豬肉」都是用大豆及菇類等製成,含有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與真豬肉差不多。

研發的環保社企指,內地爆發非洲豬瘟,引發食物安全及未來糧食危機問題,希望公眾改變大量食肉的習慣。

Green Monday聯合創辦人楊大偉表示:「這些動物也住在非常狹窄,已經是逼在不可再擠迫的環境。所以其實只要一隻豬病,其實等如馬上傳染給整個動物工廠。食物鏈沒辦法供應如此多食物給今天77億人。人和畜牧業也在爭吃,根本不足食糧。」

雖然素食豬肉比免治肉貴,但仍有食肆引入餐牌。

酒店總經理李寶臨稱:「不是完全將這取代豬肉,但是目前看到客人有這需要和潮流,做這件事多一個選擇。在我們的餅店製作看到的這些包點,或者放進中餐內,可有更多變化。」

無論素食抑或肉食,最重要是均衡健康,年年豐衣足食。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