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研幹細胞技術 冀為巨結腸症患者提供更多治療

發佈日期: 2019-01-26 10:5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初生嬰兒一直沒有排便,家長要注意可能與先天性腸道疾病有關,稱為「巨結腸症」。患者要接受手術切除不正常的腸道,但亦有不少後遺症。港大醫學院研究幹細胞技術,希望將來有更多治療方法。

李太為九歲的女兒凝凝準備食物,將食物打碎後煮粥。

凝凝不可以在街外食飯,因為她腸胃比較敏感,她的大腸及小腸天生沒有神經細胞,不能排便。在數個月大時做手術,切除有問題的腸道後,需要長期利用靜脈輸入營養,醫生曾估計她最終可能出現肝衰竭。

李太說:「當時他們估計她只有十個月(壽命)當時覺得沒有希望了,因為覺得不知道往後的路如何走。兩歲半醫生再為她做了一個大手術,將她的腸道延長了,而且很幸運地,她自己長出了數十厘米的小腸。」

凝凝是巨結腸症患者,撐過一關又一關。她在四、五歲時才學習用口進食,不偏食的她一直都有進步。

在香港,每年大約有十多宗先天性巨結腸症的新症,主要利用手術治療,但也有不少後遺症。

港大醫學院小兒外科講座教授譚廣亨表示:「外科醫生研究出一個手術,在上游做一個造口解決阻塞。然後患者長大後,我們將不正常的腸道切去,將正常的腸接駁而補救。這是一個突破,令很多嬰兒重生。有機會損壞了括約肌,所以做到很極端的手術時再沒有阻塞,也會有失禁。」

科學家不斷研究新的治療方向,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針對先天性巨結腸症,進行了一項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有些基因異變與腦退化症有關。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副教授指出:「下一步希望利用幹細胞模型測試藥物,是否可以利用一些現有的藥物,減低神經細胞的死亡,會不會對腸、腸道的神經細胞發育有幫助。」

她又希望科研的發展,可以為巨結腸症的患者提供更多藥物治療。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