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構推時間銀行計劃 學者指可填補正規安老服務不足

發佈日期: 2019-01-05 21:45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有機構推行「時間銀行」計劃,長者互相幫助可以賺取時分,儲起的時分將來可以換取別人的服務。有學者說,這個模式填補正規安老服務的不足,建議在全港推展。

八十三歲的梁女禧獨居,幾個月前她做了膝蓋手術,行動不方便。這天六十七歲的李穎嫦和七十六歲的袁鍾祺,陪她到醫院做物理治療。

「時間銀行」受助者梁女禧說:「我走路不方便,他們熱心來幫助我;又眼科,眼又中風,腳又痛,又內科又外科又骨科,經常覆診。」

完成陪診,送婆婆回家,兩位義工前後花了五小時。他們跟普通義工不同,完成任務之後賺到時分。

這間安老服務中心參考外國「時間銀行」的概念,前年在將軍澳三個屋邨推行「織福計劃」,有二百多個長者參與。長者幫助另一個長者可以賺取時分,一分鐘等於一分,儲起的時分將來可以換取自己所需的服務,包括陪診、買餸、家居維修等。只要會員提出需求,中心職員便會進行配對,每項「交易」都記錄在「織福簿」。

「時間銀行」義工李穎嫦稱:「你幫助人,我相信總有一天需要被人幫忙,你有了積分,大家有了明碼實價寫著,我不用很尷尬。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是說理所當然,但起碼我的心較安樂。」

目前全球有超過一千個「時間銀行」組織,分布美國、英國、荷蘭、日本和台灣等地。有學者說這個模式是老齡化社會,其中一條重要出路。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表示:「多一個照顧長者的工作人員,便少了一個廚師、巴士司機,警察、醫生、工程師。我們一定要想辦法使整個社區承載力增大,不是靠政府給錢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再聘請工作年紀的人口,照顧長者 。『織福計劃』其實確實回應這個需要,它不需要很多錢,它不需要很高的科技或者技能,只是用人與人之間的網絡,重新把社區的承載網織回來,當這個承載網越密,長者跌穿這個網的機會越小。」

林一星又說,「時間銀行」在香港特別容易推行,因為全港大約四成長者居住公屋,只要政府願意跟社區配合,便可以很快織出網絡,他建議計劃在全港各區開展。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