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不足六個月早產嬰兒 現併發症及死亡風險較高

發佈日期: 2018-12-24 23:24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醫學界分析關於本港早產嬰兒的數據,發現不足六個月的早產嬰兒,出現併發症及死亡風險較高,長遠亦可能影響成長。

嘉蔚出生前,在母親腹中不足24周,出生時只有596克重,即不足1磅半,更有肺積水、輕微腦出血等,留院八個月才回家。雖然已過去兩年前多,但父母仍然憂心。

陳太說:「學站立、扶著站立,甚至其實現在學走路或說話,其實全部都慢,醫生已說她整體發展遲緩。雖然醫生說(曾腦出血)影響智力機會不大,但其實我們擔心,要等到她五、六歲之後再幫她檢查。」

懷孕期不足37周分娩都屬於早產,《香港醫學雜誌》一個研究報告翻查2010至17年,78名約22周至28周早產嬰兒的個案,其中兩成一,出生平均2.5日後死亡。

而不足24周出生,或體重低於550克的嬰兒都夭折。生存下來的,部分人因為肺部發育未成熟,小腸壞死、甚至腦出血等,平均要住院三個月。

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稱:「因為早產(器官)不成熟,引致很多併發症、後遺症,能否坐起來、能否站起來、何時走路、跑跑跳跳的情況,不時有小朋友受影響很大,例如他們能否玩玩具,或遲些執筆寫字的小肌肉功能,都有機會影響到,之後就是言語,有些不能說話。」

研究建議,醫生應向早產嬰兒父母提供輔導,讓他們充分理解孩子日後面對的風險。

有甚麼原因會導致早產?

醫生指早產很難避免,例如孕婦本身血壓高,或懷有多胞胎等,都會是早產原因,因為胎盤供應給胎兒的營養可能不足,母體已經不安全,胎兒就會早產離開母體。」

早產對小孩的長遠影響,何時才會檢查到?

醫生指,兩至三歲就能檢查到聽覺、視覺及語言能力,而學習能力及社交,很多時要讀小學才能慢慢發現是否有問題,所以醫生通常要長期跟進,最少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覆診。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