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倡東大嶼山填海 發展共1700公頃人工島

發佈日期: 2018-10-10 20:3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多項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包括在東大嶼山填出多個人工島,產生千多公頃土地。她也提出容許發展商,在私人土地申請增加地積比率,多出的樓面與政府「共享」。

政府嘗試增加房屋供應,但土地來源成為更大難題。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全面報告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先提出發展大嶼山。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

她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包括在大嶼山以東、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發展合共1700公頃人工島。大嶼山將會繼中區及東九龍後,成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政府預計可以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讓最多110萬人居住。七成為公營房屋,首階段爭取在2025年動工,預計最快2032年入伙。

政府也研究以道路及鐵路,連接屯門沿海、大嶼山欣澳、中部水域人工島和港島北;北大嶼山公路亦會擴建成一條五線雙行的高速公路。

「明日大嶼計劃」亦包括已動工的東涌新市鎮擴展工程,以及計劃在欣澳及龍鼓灘近岸填海,加上多個人工島,整體填海規模超過2100公頃。

政府消息人士指,填海連同基建的費用最少要四、五千億元。

填海之外,另一重點是跟發展商合作,林鄭月娥不用「公私營合作」字眼,而是叫「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可釋放發展商現時持有大約一千公頃的新界農地。

林鄭月娥表示:「六至七成歸我們、歸政府,用來興建公營房屋讓市民住。沒有補貼,他要付足市價。」

發展商要負責興建社區基建設施,費用可從地價扣除。如果基建涉及私人土地,政府可以協助發展商收地。政府消息人士亦指初步評估以錦上路、牛潭尾一帶,附近有鐵路設施的土地較適合發展。 

最後一個土地來源是發展新界棕地。《施政報告》建議提前展開新界北約760公頃棕地的研究。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