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腹部曾開刀有三成機會患小腸氣 嚴重可致腸壞死

發佈日期: 2018-08-13 23:24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俗稱小腸氣的「疝氣」,是公立醫院常做的外科手術。患者腹部肌肉有缺口,令內臟凸出,嚴重會造成腸塞及壞死。醫生指,曾做開刀手術有三成機會致病。

林女士曾切除輸卵管的囊腫,腹部縫四十多針,四年後覺得肚脹,之後愈來愈痛。

林女士表示:「看到珍饈百味也沒胃口。照X光,照完後說要立即入院,懷疑腸打結、要剪腸。」

林女士患的叫「小腸氣」,原因是上次做手術要割開腹部肌肉,之後癒合結疤,但疤痕柔韌性低,造成缺口,令小腸凸出至肌肉外的位置,令腸打結。醫生指在腹部開刀的手術,包括剖腹產子等,有兩成半至三成半機會致病。

香港疝氣學會主席楊丕祥稱:「傷口曾經發炎,有小腸氣機會更高。長久後、可能三至四年後,有機會在深層疤痕破裂,造成缺口導致小腸氣,我們稱這些為『切口疝』。有機會凸出盲腸、大腸或膀胱出來,這些是個別例子,但最常見是小腸。」

就算腹部無開刀,年紀大肌肉鬆弛,或做瑜伽、爬龍舟等劇烈運動、接受腹膜透析治療等,都會增加腹腔壓力,有機會令肌肉出現缺口,令小腸凸出。

患者初期用力,例如排尿時,腹部會見到有腫塊凸起,躺平時能撫平。後期缺口會增大,箍著更多小腸時,腫塊不會消失,嚴重造成腸塞。

楊丕祥表示:「血不能供應給凸出去的腸,卡在外面的腸開始慢慢壞死。到某個地步腸臟真的壞死,可能要切腸,到時病人應該很痛。」

他指病人應及早求醫,一般透過微創手術,將小腸放回正確位置,再用人造纖維網封著缺口,大部分人即日出院。

小腸氣患者做手術後,有甚麼要注意?

醫生指,病人不可以立即做劇烈運動,例如舉重或鍛鍊腹肌,有機會引致復發。但一些較溫和的運動,例如緩步跑、游水等就沒問題。

小腸氣不治療,能否自行痊癒?

手術是唯一治療方法,否則病情只會愈來愈嚴重。去年公立醫院進行三千多宗相關手術,當中170多人情況嚴重,出現腸塞,令做手術時出現流血的風險更高。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