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倡棕地業務「搬上樓」 惟一直與業界未達協議

發佈日期: 2018-07-30 23:19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新界的「棕地」約有1300公頃,有不少用作倉庫、廢車場等,有本身的經濟效益,但部分業務同時影響環境。政府將在「棕地」的業務「搬上樓」,但雙方一直未能協議。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代表這日來到回收場,廢料隨處堆積。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說:「你看看這個,香港不是用雙圓頭的,上面也有些簡體字。」

八十年代農業衰落,大量農地荒廢,變成「棕地」。

朱江表示:「我們會比較關心對於環境及附近居民的影響,反映了、凸顯了政府那麼多年沒有好好善用。」

不少「棕地」夾雜村落及寮屋之間,要運用一些都不容易,但令問題更加複雜的是,不少棕地上的作業對環境造成破壞,不少人形容是一個「爛攤子」。

新界約有1300公頃「棕地」,相等於百分之一個香港,而將會重新規劃發展的「棕地」,包括洪水橋、元朗南、新界北、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合共只有540公頃,未有發展打算的「棕地」數量更多。

政府一直建議,將這類「棕地」作業搬上樓,作多層式發展,更善用土地,但與地主及營運者一直未談妥,主要因為「棕地」目前以極便宜價錢出租,洪水橋「棕地」呎租中位數只有1.19元,部分更是八分一仙。

香港陸路客貨運輸業議會主席蔣志偉稱:「『棕地』上的貨倉,對我們業界來說經濟效益很高,為甚麼呢?例如一個五千、六千平方米的倉,可以安置十至二十輛貨車的台位,如果去到葵涌多層式,絕對提供不了這服務。」

業界指,如果政府願意包底,可考慮「上樓」。

新界露天倉經營者協會主席鄧坤盛說:「如果政府興建的,租金方面可以調整;如果由私人興建,租金一定很貴,不然由我們自己建,不如跟政府換地,比起要去給財團控制,我認為好一些。」

業界希望政府重視他們的經濟貢獻。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