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微氣候監測儀本月起自動化 料助改善建築物設計

發佈日期: 2018-06-15 02:3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天文台今個月開始,會逐步為油尖旺的「微氣候監測儀」轉為自動化,監測本港微氣候的差別,而收集到的數據,有助建築物的設計減低「熱島效應」。

尖沙咀鐘樓附近的瞭望台、九龍公園及彌敦道馬路的燈柱,九龍半島一帶共有33個「微氣候監測儀」,觀察不同地區的溫度及濕度等的差別。這個地區在這天中午,氣溫就相差大約2度。

天文台去年初推展微氣候監測研究,有份參與中大學生指海邊和公園一般都比較涼爽,而大廈較為密集又或者沒有太多綠化地方,氣溫通常會較高,造成「熱島效應」。

天文台實習研究生范文熙表示:「市中心受到大樓的遮蔽,會擋著海風。一些較涼的海風入到市區,令到市中心空氣焗住熱氣,市中心亦有很多熱氣和人為熱源排放。沒有海風調節時,熱氣很容易積聚了這裡,並飆升得很多。」

目前「微氣候監測儀」仍需用人手收集資料和更換電池,天文台計劃逐步將監測儀轉為自動化。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譚廣雄說:「希望可以發展到在供電方面,可用微型太陽能電池提供電力,而傳輸方面就利用省電的無線電傳輸技術。」

天文台表示,這個好像鈕扣般大的感應器已內置電源和記憶體,每五分鐘就能夠實時記錄溫度和濕度,成本大約一千多元。

有學者指,微監測數據有助改善建築物的設計,減少「熱島效應」,例如加設開孔,就可以改善通風對流。

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教授麥卓明說:「廣場本身都有些三個開孔,在樓宇出入口,亦可以作為城市窗口設計,令到風穿過那個開孔增加通風,風是由上而下穿過那位置。」

規劃署亦指,在規劃新發展區和重建項目時會參考天文台監測站數據,顧及周邊行人和通風環境的潛在影響。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