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氣候數據瞬息萬變 簡單儀器見證天文台變遷

發佈日期: 2018-04-22 06:49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氣候數據瞬息萬變,天文台要不斷更新儀器及資料,才能準確預報天氣。現時天文台利用雷達、衛星等高科技,監測本港及全球天氣狀況,但早期用人手簡單操作的儀器,來記錄天氣的歷史就不能忘記。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子祥說:「當時沒有現代的衛星,沒有雷達,沒電腦模式,天文台同事當時只可倚賴有限的觀測資料。除了本地觀測資料,亦包括鄰近城市海港交出來的資料,收集回來後再分析我們這區域的天氣形勢,按經驗再估計形勢如何轉變,短期內如何影響本港,所以這樣去預測的時間不能太長,所以當時的天氣預測,主要是十二小時至一日左右。」

例如這張記錄了1943年二月天氣觀測的紙張,寫有每天的溫度及雨量,備註欄寫上"PLEASANT SUNNY DAY",即是指當日天朗氣清。

李子祥稱:「我們同事在二次大戰時,被拘留在戰俘營,當中亦包括時任(天文台)台長伊雲斯先生。他被拘留在赤柱戰俘營,雖然在戰俘營仍然與志願者進行不同種類的氣象觀測,亦採用了不同物料,包括煙包紙、餅乾罐紙,他們可用的資源,做了溫度、雨量的觀測,每天定時做了觀察及記錄,保留至戰後交出來,成為相當重要的紀錄。」

1973年前,颱風信號由一號、二號、三號、五號等順序而上,當中部分不一定是因為風力較強,而是代表風向的轉變。為免市民誤以為五號風球的威力較八號風球弱,所以由1973年起,改為八號西北、西南、東北、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適逢天文台今年成立135周年,政府檔案處在超過一百份天文台移交的珍貴檔案中,精選四十多份公開展出,讓公眾回顧本港天文台的發展歷史。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