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推行廿載 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離校安排受關注

發佈日期: 2018-04-20 21:11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本港的中、小學,二十年前已推行「融合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離開中學後會怎樣?現行學制和社會文化,有沒有為他們的前路做好安排呢?

十八歲的家齊,自小有音樂天份。張家齊說:「喜歡二胡,其實是有挑戰性,因為講求音準。希望接觸多些不同類型的音樂,從而找到我想做的事情。」

他本身有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及自閉症。本來已讀到中五,自上個月起便沒有再上學。他說一方面是因為有同學欺凌,加上公開試的操練令他感到焦慮。

張家齊表示:「每一日比以前初中時,更晚回到家裡。為應付文憑試,不斷地要溫習第二天的考試、測驗,不斷地做功課。」

家齊的媽媽過去不斷公開爭取改善融合教育,但她和兒子最終還是選擇提早離開主流學校。

張家齊母親蔡雪珍說:「很委屈和無奈,我的兒子和我一起堅持了這麼久,問題不是他能力跟不上,而是在學校文化和支援上,讓小朋友有無形壓力,無法留下。」

融合教育下,多個類別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會在公營普通中、小學讀書,現時學生數目超過四萬五千人,十年間升了一倍以上。

去年中學文憑試,有近七成考生取得2222或以上成績,不過特殊需要考生這個群組,只有三成半。

全港正在接受大專教育的學生,有三十多萬人,但是正在修讀副學位以及學士學位課程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不足一千六百人。

工黨新界東議員張超雄稱:「通識科也著重語文基礎,如果語文能力低,通識未必考得到。就算他們在其他方面有特別的才能,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是否必須要四科成績全部合格呢?考核是可以的,但是進入大學的彈性應放寬一點。」

有學者指出,融合教育是否有成效,需要長期追蹤學生進入社會後的發展,才可以知道。

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專業顧問陸秀霞指:「 我們非常強調及早識別和及早支援,但我們較少強調這些學生的延續性和人生規劃。 他們離開中學之前,可能有兩三年時間,我們要開始給他們一些工作體驗,讓他們明白自己多一點,自己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我覺得這可以是未來一個重要的方向。」

她指,外國有研究,利用新科技例如虛擬實境,訓練自閉症學生面試的技巧,這些方法都值得借鏡。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