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病人疑抽血時感染肝炎 專家指事件罕見

發佈日期: 2018-03-31 22:0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瑪麗醫院發生病人感染丙型肝炎事件。一名53歲女病人懷疑在抽血時,透過重覆使用的「輔助抽血器」,由同房另一名病人感染肝炎病毒,之後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專家形容事件罕見,各公立醫院會逐步轉用用完即棄的「輔助抽血器」。

瑪麗醫院開記者會交代事件,一名53歲女病人前年十月接受肝臟移植,去年九月覆診時,發現肝功能異常,一直查不出問題,醫生於是為她進行內窺鏡逆行胰臟膽管造影檢查,之後病人出現併發症,因多重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病人本身沒有丙型肝炎,獲捐贈的屍肝同樣無肝炎,病人亦沒有進行過紋身和針灸等高風險活動,但檢查就顯示,她每毫升血液中,有超過一億粒丙型肝炎病毒,數量極高。

港大微生物學系追查發現,她住院期間同一層病房,有五個人是丙型肝炎帶菌者,病毒基因排序顯示,女病人與其中一名有吸毒習慣的患者,感染同一種基因型6A型丙型肝炎,鎖定他們交叉感染。

估計是醫院重覆使用的這種用來固定針管及採血管的「輔助抽血器」,內壁殘留丙肝病人的血漬,再令女病人受到感染。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它因為是真空的,當你將它拔出來,一拔之下,可能有血花在裡面彈出來,一彈出來這樽邊都可能已經感染了病毒,到你放下在枱面時,可能環境已受到污染,然後經你的手套或手,去到另外一個病人。文獻顯示,原來丙型肝炎病毒在室溫可以停留生存一個月,一個月都不死,如果抽完這個病人再抽另一個,不小心接觸到,有機會出現交叉感染。」

袁國勇指,另一個可能性是醫護人員將新的針管放入「輔助抽血器」時沾到血漬,將病毒經針管傳給病人,他形容今次事件是罕見。

袁國勇表示:「因為全世界沒發生過,全世界很多地方在用(輔助抽血器),我看不到有人為疏忽在其中。我們不可以說(死亡)與丙型肝炎沒有關係,但起碼病毒數量,由一億粒減少到一萬粒左右,我覺得已經可以做的已經做了。」

瑪麗醫院已向死者家屬交代事件,院方亦會抽驗可能與源頭病人接觸的一百名病人的血液樣本。醫管局就指,公立醫院會逐步改用用完即棄的「輔助抽血器」。

瑪麗醫院會首先在高危病區,例如肝移植病房及洗腎病房,首先停用這種重覆再用的「輔助抽血器」,之後擴展至其他病區,何時可以全面停用則未能評估。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