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水警成立逾百年 經歷二戰及越南難民湧港

發佈日期: 2018-02-18 06:49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香港開埠初期,海盜猖獗,英國政府在1842成立水警,是香港第一支警隊,主要執行反海盜任務。

由最初數艘舢舨,時至今日已經有逾百艘水警輪。而最早的水警總部並不是設在陸上,而是在一艘船上。

到1881年,才在尖沙咀興建永久陸上水警基地,亦即是現時屬法定古蹟的「1881」位置。

在1996年,水警總部搬到西灣河現址。總部內收藏的展品見證歲月痕跡。這面泛黃的日本旗,提醒大家毋忘日本侵華歷史。

水警總區後勤組警長王建達表示:「當時這支日本旗是掛在尖沙咀舊水警總部的旗杆上。因為自二次大戰開始,香港淪陷之後,日本政府徵用我們尖沙咀舊水警總部,作為他們在香港的海軍總部。隨著二戰結束、我們收回總部後,我們有一位總督察在赤柱戰俘營獲釋後,是一位英國人士,親手在旗杆上將這面日本旗除下。你看到這支日本旗有類似彈孔的東西出現,正正反映到當時英國人對這支旗憤恨有多大。」

至於七十年代的越南難民問題,水警堅守第一度防線。

1975年,美國支持的南越政府倒台,北越政權統一越南,不少人憂慮前景,紛紛逃亡。

1978年,巴拿馬註冊的貨輪「匯豐號」載有約3千名越南船民,要求進入本港,但被港府拒絕,在海上滯留了約一個月,期間由水警負責海上秩序。最終基於人道立場,港府允許船民登岸。

七十年代末,大批越南難民湧港,其中「天運號」擱淺事件最受矚目,影響日後的越南難民問題,而水警總部內仍保留了當年「天運號」上的船鐘和救生圈。

1979年,「天運號」載有約2600個越南船民抵港,港府拒絕讓其登岸。王建達的爸爸都是水警,當年曾參與處理「天運號」事件。

王建達稱:「隨著當時的環境,對『天運號』作外圍封鎖,確保其他船隻不可以進入;第二是海上秩序,負責點算人數、補給等。他(爸爸)由難民口中聽到人蛇集團收他們很貴的偷渡費,全部以黃金為結算。原來大部分早期離開越南的難民,全部是專業人士,或者幫政府工作的公務員。他們離鄉別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避開當時社會動盪。」

最後,「天運號」在海上滯留了約四個月後,有船民解去錨鍊,令「天運號」撞到附近的礁石,政府不得不允許船上難民登岸。

同年,英國政府在日內瓦簽署一項關於處理越南難民的國際公約,將香港列為「第一收容港」。

自此,越南難民蜂擁到港,一年內就接收了超過六萬八千人。直到1990年,政府開始陸續將這些越南難民遣返。

水警百多年來經歷過不少風浪,雖然現時已經不再需要防海盜,或者處理偷渡潮,但他們仍一如以往堅守崗位,保護著我們的海港。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