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指可藉公私營合作 開發私人農地

發佈日期: 2017-12-19 23:00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再開會,認為政府可透過提供基礎建設,或放寬地積比,與發展商合作開發私人農地,增加短、中期房屋供應。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第六次會議,其中一個話題是如何利用私人土地潛力,增加房屋供應。

會後小組主席黃遠輝說,根據資料,現時大型發展商擁有的新界農地不少於一千公頃,如能妥善利用,短、中期而言對房屋供應有正面影響。

小組認同可探討利用公私營合作新模式,由政府提供基建做誘因,如交通、食水或排污,或者適當放寬地積比率,換取發展商建私樓之餘,亦提供若干比例的資助房屋,包括公屋、居屋及「首置上車盤」。

政府不會提供經濟誘因,發展商要補足地價。

黃遠輝認為,即使這些建議獲社會支持,亦要有完善機制,過程公開透明,要平衡社會和發展商的利益。

土地供應小組專責委員會主席黃遠輝稱:「這些基礎建設投入,畢竟都是公帑。究竟是否物有所值,是否應該衡量帶來的社會利益,即包括提供的資助房屋單位,究竟跟發展商發展的私人部分的利益,是否大致上相若,會否存在對方利益較大等等,相信在這個機制下,清楚解釋給社會聽。」

其他考慮原則亦包括土地發展潛力、發展時間及能否盡快提供單位。

至於為何不考慮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好像政府發展新界東北收地的模式,黃遠輝指條例的門檻太高,若有法律訴訟,所需時間可能更長。

另外,小組亦討論鄉村式發展用地,即「丁屋」用地建屋的可行性。

目前全港有七百幅這類土地,共約三千四百公頃。當中政府佔大約九百公頃,但由於每幅地平均面積小,小組認為建屋潛力不大。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