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倘牛皮癬關節炎受控 或降低患心臟病風險

發佈日期: 2017-11-13 23:25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大約三成牛皮癬患者同時有關節炎,稱為「牛皮癬關節炎」。中大研究發現這種病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不過若炎症受控,進一步患上心臟病的風險可以降低。

陳先生患牛皮癬逾十年,皮膚出現銀白色皮屑及紅腫,牛皮癬亦引發關節炎,令他的手指關節變形,要定期注射生物製劑控制病情。這種叫「牛皮癬關節炎」的病成因不明,估計與免疫系統失調及遺傳等有關。

陳先生早前參加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檢查心臟功能,結果發現三條主要冠狀動脈有兩條半閉塞,要做通波仔手術。

陳先生表示:「當然非常震驚,其實都會留意自己不要吃那麼多肥膩食物,我會比別人差,這個會有,但可以說警覺性不太高。」

陳先生如此留意飲食,因為知道自己患的「牛皮癬關節炎」有機會引起心臟病。

中大三年前起招募九十名好像陳先生的患者,研究兩個病的關係,他們對照240位沒牛皮癬關節炎,但有胸痛等心臟病病徵的市民,結果發現對照組有三成半人,心臟有至少一條冠狀動脈有斑塊,即是有阻塞,而「牛皮癬關節炎」患者就更多,達六成人,意味他們患心臟病風險更高。

中大醫學院風濕科主任譚麗珊表示:「牛皮癬關節炎患者不僅在皮膚,更在其他器官例如關節都有炎症,加起上來他們炎症的負擔會比較重。原來他們血管會在長時間有低程度的炎症情況,這些炎症細胞會令他們的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增快了,引致血管會突然閉塞。」

研究又發現若透過調較藥物等方法,控制這類高危患者的炎症,約三分一人血管閉塞情況一年後有改善,團隊會再跟進一年,確定相關成效。

用藥控制炎症後,為何只有部分人可降低患心臟病風險?

因為不少患者病情時好時壞,即使用藥,炎症亦未必持續受控,所以醫生會定期檢查患者皮膚、關節,來評估炎症是否有效控制。

如果傳統藥物,例如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等都未能改善炎症,就要考慮轉用生物製劑等比較新的治療方法。

這個病無法根治,如何能令病情穩定﹖

醫生指,關節炎發作時應盡量休息,其餘情况要保持適當運動,避免關節僵硬、肌肉萎縮,亦確保不會過胖,增加對心血管的不良影響,亦建議每年做全面檢查,例如驗血糖、血脂、量血壓等,確保心血管健康。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