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車伕堅持續牌 冀人力車免成香港歷史

發佈日期: 2017-09-24 06:47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提起香港的交通歷史,人力車可算是「先驅」,它源於19世紀中期的日本,後來傳到上海再到香港,1880年代開始成為流行交通工具,港府亦開始發牌管制。1890年往後30年間,持牌人力車數目由500多部,躍升到全盛時期超過3000部。

不過,自電車在1904年在港島通車,人力車的生意開始受到挑戰,而巴士和的士服務相繼引入和普及,人力車在二次大戰後衰落,1968年港英政府停發人力車牌照。但人力車並未成為歷史,時至今日持牌車仍有三部,不過持牌車伕只剩下一個。

78歲的洪超平、「洪伯」,除了笑聲每日陪住他,人力車就是他的另一半。60年代入行,半生都與人力車為伴,但當年他不信靠「拉車」可以維生。

持牌人力車伕洪超平表示:「我表叔在這裡拉車,我就問表叔,你高大威猛為何做這些事?都沒有生意。他說你懂甚麼?我們在這裡都可賺一百多元。你想做甚麼?他說你一日能賺多少?保證你能維生,比做泥工好。」

「洪伯」說中環舊天星碼頭,當時是等客熱點,絕大部分客人要車去洋行。由碼頭到現在太子大廈,車程大約十分鐘,去銅鑼灣就要一小時。車費又如何計算?他指60年代短程車費十多元,每日走三、四轉車。到90年代轉型做遊客生意,計法又不同。

洪超平說:「我們很有趣的,客人無問價錢,總之你說『OK』,『sitting』就行,去到目的地放下客人就任你講(價)。有些人(原本)百五元,他都給你二百元。就是這樣的。」

其實拉人力車的確頗重,「洪伯」說最重要客人背靠椅背,讓重心放在後面,就可拉得輕鬆些。而車伕一定不可走開,要等客人順利離開之後,才算符合禮儀。

洪超平稱:「這個蓋以前用竹造,但竹片的租給人,放下來影相,之後這樣一按下去,就會『啪』一聲,自己就要修理。現在改成鐵片,鐵片就不要緊。」

雖然只剩自己一個人拉車,但「洪伯」對「拍檔」的手工仍然很執著:「這個壆已是不合規格,這後面削到似飯勺,都不合規格,這些(釘頭外露)都不合規格,應該是這樣,你說慘不慘?(內地製造)完全不同了,『垃圾』來的。」

被問到車輪若壞了怎樣維修,以及是否懂得維修時,他回應指:「多數車輪不會壞,這些(軨線)就會斷,以前好像雨傘骨般(幼)。」

曾經風光一時,到合作拍檔早年逐個離開,「洪伯」說感到很無奈:「當然可惜,但問題是政府不會支持你,擴充旅遊業或其他景點,像日本般,120人(車伕)在旅遊區,全部年輕人、女人也有,30多歲、裝扮得像舞獅般,很美。」

笑聲背後,「洪伯」慨嘆只有他一個人的堅持。他說:「很多人叫我堅持,我說:『怎樣堅持?』」

一個人的力量不知有多大,但「洪伯」仍說會續牌到自己的「最後一刻」,希望人力車不會變成香港歷史。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