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長衫師傅不足十位 惟有組織冀推廣復興

發佈日期: 2017-08-20 19:1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一件長衫背後是工藝、智慧和耐性,香港現時只剩下很少長衫師傅,有人走在一起要推廣長衫,新一代又喜歡穿長衫嗎?

香港是華人社會中唯一有以長衫作為中學校服的地方,至今仍有十多間中學,以長衫作為女生校服。

有中學生被問到是否喜歡穿著長衫,她表示:「不喜歡,因為很窄和不舒服。」

另一名中學生則指:「我個人覺得都美,比較特別,線條方面。」

香港目前剩下不足十位上海長衫裁縫,即所謂「海派」師傅,六十八歲的劉安慶是其中之一。他1962年十三歲來港,經親友介紹拜名師周元貴學做唐裝,一做超過半世紀。

縫製一件長衫過程複雜,有二十多個工序。師傅會利用粉線袋直接在衣料上彈粉線打樣,俗稱「打粉線」,再根據線條剪裁衣料。

傳統「海派」的長衫,有很多部位都需要手縫,針有粗幼長短,縫針方法千變萬化,劉師傅說,當時學師第一樣學的就是拿針。

資深長衫裁縫劉安慶表示:「拿著針,找一些舊枱布,釘紐耳、挑邊、扣人字,要練習至手柔軟才行,所以我們學師時聽我的師傅說,過了二十歲你不用學這一行,手硬了。」

有人叫「長衫」,有人稱「旗袍」,資深中國文史和藏學研究學者李惠玲,近年鑽研長衫歷史和文化,她說「長衫」一詞男女裝通用,在香港及東南亞沿用已久,「旗袍」就專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流行的中國傳統女性袍服。

長衫文化研究學者李惠玲指出:「一個很有力的證明就是『長衫』這個廣東詞彙,對應的英文詞語Cheongsam,於五十年代被納入牛津英語詞典。」

長衫現在不再普及,不過有些人對它仍然情有獨鍾,這班長衫愛好者高矮肥瘦,不同身形。不過都一致認為,穿長衫比穿其他衣服有特色。

《長衫薈》發起人曾舜恩表示:「打破既定的觀念,長衫一定要好像張曼玉那麼好身形才可以穿著,要有一群人穿著來帶動。」

他們兩年前成立了《長衫薈》,希望推廣和復興長衫。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