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細數殖民時期不吉利街道譯名變遷

發佈日期: 2017-08-13 06:53
港澳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己連拿利、普仁街、眾坊街、詩歌舞街,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它們原本的名字是殖民時期港英政府改,由華人師爺翻譯成中文,但其實現在的名字,後期又再改過,原因是名字不吉利。

位於中環的己連拿利是香港少數以一個英文單字作為路名的道路,更是唯一一條沒有中文或英文後綴的道路。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表示:「己連拿利有幾個名,一個是最早叫義律谷;另一個叫鐵崗,以前干德道那裡有個鐵缸。己連拿利一直都叫忌連拿利,忌字不好聽,中國人有一句是『忌諱』的意思,不好聽,1970年左右改做己連拿利。」

位於上環的普仁街,是東華三院的發源地,也是香港第一間由華人創辦的醫院原址。

鄭寶鴻指:「普仁街以前又叫做墳墓街,因為這一帶以前是墓葬區,用來埋葬華人。到了1867、68年,政府當時將墳墓區撥予華人興建慈善醫院。因為東華醫院快要成立,沒可能醫院旁的街道叫墳墓街,政府在1869年刊憲,將墳墓街改名做普仁街。」

相信大家對油麻地榕樹頭不陌生,是指油麻地天后廟前的一個廣場。1887年政府將旁邊的街道改名為PUBLIC SQUARE STREET,但中文翻譯出了誤會。

鄭寶鴻表示:「當時的師爺將廣場SQUARE改成四方。在中國人的觀念來說,四方是指四方木及四方邊頂,即不靈不活,四方邊頂是指『老襯』,到1980年左右,政府將街名改為眾坊街。」

位於大角咀的詩歌舞街附近的街道,不少都是以樹木命名,例如楓樹街、柳樹街,那詩歌舞街的名字如何得來?

鄭寶鴻稱:「詩歌舞街以前叫無花果街,後來覺得無花果,即果實沒有花,即是甚麼都沒有結果,不好意頭,改做詩歌舞街,以英文SYCAMORE的譯音來改。」

位於九龍城的露明道,以前叫做梨雲道,你又有何聯想呢?

鄭寶鴻說:「用一個英國人的名字LEVEN來改的。到1950年代,人們覺得醫院在附近,『梨雲』同離開的『離』、魂魄的『魂』同音,市民認為魂魄離開了身體不吉利,等於死亡。政府1953年由梨雲道改做露明道,而英文都改了做LOMOND。」

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政府希望加強社會的凝聚力,開始尊重華人文化、民意,改名潮隨此展開。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