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馬票穿梭逾半世紀 載港人百萬橫財夢

發佈日期: 2017-06-25 06:53
港澳
探古尋源:馬票穿梭逾半世紀 載港人百萬橫財夢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一聽到這音樂,就會想到這個場面,馬迷聲嘶力竭打氣。

英國人熱衷賽馬,殖民時代引入香港。二十年代,加入博彩的賽馬應運而生。三十年代,不少人為這些與鈔票相似的票狂熱。

馬票,是指配合每年四大賽馬盛事,包括廣東讓賽、皮亞士盃、董事盃及打吡賽等的獎劵。馬票印有不同編號,馬會賽前攪珠和賽事當日各匹馬配對,買中頭馬的編號就中頭彩,以此類推,當時社會常以好過中馬票形容運氣佳。

有別於時下動輒數千萬彩金,那些年的「橫財夢」,只是數十萬到之後的過百萬。

香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張順光說:「五十年代,一個普通單位約五百呎,約需一萬元,若果有二十萬,就可買十多個單位。當時五十年代,樓宇普遍只有四、五層高,換言之就可買(一條街)數個門牌。」

想碰碰運氣,俗語說「刀仔鋸大樹」,但「刀仔」也不小。

張順光表示:「戰前,即1941年12月之前售一元。五十年代開始,轉為兩元,十分昂貴,當年一般人收入約數十元月薪而已。」

當年投注站數目不多,有人想出賺錢方法,在士多或酒樓,用2.1元出售這些價值兩元馬票,賺取一角當時夠買早餐,坊間稱她們為「馬票女郎」。

馬票印有賽事日期、監察人等,背面有派彩金額。最早期單色,後來有彩色,亦曾被添上日佔色彩。

張順光表示:「日佔時期,即1941至45年,這段時期馬票非由賽馬會經營,稱為『香港競馬會』,日本政府接手(馬會),他們印上中文,用上『昭和』年號。」

科技未普及年代,獎劵的憑據只是此印章,看似兒戲,靠的是一份信任。

六十年代,馬會新增賽馬博彩種類,例如「連贏」、「孖寶」等。

1976年,六合彩推出,有更多機會贏更豐厚獎金,馬票最終在1977年完全停辦。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