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活字印刷逐步淘汰 傳承多憑情意結

發佈日期: 2017-01-22 06:51
港澳
探古尋源:活字印刷逐步淘汰 傳承多憑情意結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逐粒逐粒字,排一個版,發現有一個字錯,就拿錯的出來,將正確的放回去。」

任先生,光華印務第二代傳人,父親戰後從內地來港學師當排版,六、七年後,自立門戶在上環開印務公司,晃眼六十三年。

近六十歲的任先生,自小和字粒、印刷機形影不離:「當時讀小學四、五年級時已要幫忙,當時到處奔波,買字粒、油墨、信封、造電板。活字印刷工序頗繁複,找出所需中文(字粒)出來,然後師傅排版,找字找一段時間。排版,排一個卡片版需要一小時多,上機印,又講技術,新和舊字有高有低,要慢慢在底部托高字粒,很講技術的。」

現在就讓我試試,數萬個字粒中,找我的名字出來。終於找齊我名字的字粒,足足用了差不多十分鐘,加上有任先生提示,我才可找齊自己名字的字粒,頗考耐性及眼力。

字粒最細的叫六號,最大叫初號,中英文字體只有幾款,沒現時般多,若字粒損壞,或需增新字粒,可以先從鑄字舖的樣本冊,揀好再去買。當年最細的五仙一粒,最大約五毫。

七、八十年代,印刷業最輝煌時候,大小行業需要印刷品,任先生說當時中上環一帶有至少逾二百家,他們自己朝九晚一不停做。到八、九十年代,活字印刷逐步被取代,這間家庭式印刷舖,現時生意不及當年十分一。

任偉生表示:「1995年,因為柯式(印刷)開始慢慢普及,導致少人用活字印刷,鑄字公司開始慢慢結束,我們無字粒補充,一定要全面轉柯式印刷。1999年,我們最後一張活字印刷排版訂單,可說是最後的。因為工序麻煩,出來效果又不漂亮,我經常形容抵被淘汰,但為何我仍會保留?因為爸爸,六十多年前開了這家店,一直做下來,到我接手光起碼四、五十年,情意結吧。」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