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尋源:賣旗籌款歷經變遷 唯獨善心不變

發佈日期: 2016-11-20 06:50
港澳
探古尋源:賣旗籌款歷經變遷 唯獨善心不變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賣旗籌款是香港常見募捐方式,慈善團體一般賣貼紙旗,其實賣旗前身是賣紙花。

保良局是最早期參與賣花籌款慈善團體之一,源於三十年代後期侵華戰爭。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長梁惠娟表示:「戰爭爆發後,大量難民由中國內地湧入香港,保良局當時收容和照顧的婦孺人數亦因此增加,當時社會環境不太富裕,百物騰貴。我們曾向當時華民政務司反映,希望增加撥款,他們建議另一方法,建議我們賣花籌款。」

賣的紙花由在保良局的婦女製作。根據當年會議紀錄,顯示有多種紙花式樣。由於製作成本不便宜,為節省開支,到了五十年代,保良局改為賣旗。除了在街上籌款,亦會向官員、商人或機構募捐。

這張名譽旗在正式賣旗日前會寄給恆常捐款人或其他機構。不過不是讓他們貼在衣服上,而是放車頭,希望其他市民見到踴躍解囊。

歷史專家鄭寶鴻五、六十年代讀小學時曾經參與東華三院賣旗,賣的是紙旗:「兩張紙黏在一起,有一條鐵線,插在衣服上。如果一、兩毫,給一面白色旗,如果一元以上,就給一面金色旗。大概1970年以後,開始用貼紙代替紙旗,直到現在。」

旗的式樣多年來在改變,唯獨不變的是一顆善心。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