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人士指「支那」有辱華意思 議員不應使用

發佈日期: 2016-10-13 21:51
港澳
教育界人士指「支那」有辱華意思 議員不應使用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昨日個別立法會議員宣誓時,將「China」讀成被指有辱華意思的「支那」。有教育界人士指「支那」二戰時期,日本對中國使用帶侮辱性的稱呼,認為議員不應該用這類字眼。

「支那」一詞來自古印度梵文中,對中國稱謂的譯音,出現在僧侶翻譯的佛經,不含貶意。也被譯作「至那」,「脂那」等,這個詞隨佛經傳到日本。

在1894年甲午戰爭,日軍戰勝後開始稱中國人「支那人」,作為對戰敗者的蔑稱。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期間,「支那」一詞使用更普遍,日本亦將侵華戰爭稱為「支那事變」。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表示:「日本學者實藤惠秀所寫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很清楚,『支那』是極之負面的日本語,可以解釋為『豬』,或者是『豬的尾巴』,總之不是好東西。」

在1930年國民政府向日本發出外交文件,要求不要再以「支那」稱呼中國,但對方沒有理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支那」才不再常用。

但近年在日本一些反華示威,示威者仍會用到「支那」,何漢權不認同有立法會議員宣誓時用到這個詞語:「你作為一立法會議員,你自己不承認中國,你自己的選擇。你總得要有普世價值,還有香港價值,香港是否要大家互相平等尊重。」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