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施政報告》全文(五)改善民生

發佈日期: 2017-10-11 12:14
港澳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全文(五)改善民生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五) 改善民生

理念

140.房屋、醫療、福利服務等民生事務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一個關愛共融社會的支柱。要讓市民樂以香港為家,政府須確保安全適切的居所、安心的醫療服務和安穩的社會支援。香港人充滿善心,樂於助人,政府應進一步透過民商官合作把香港建設成一個不論種族、職業、年齡、傷健都能和諧共融的社會。無論是扶貧、安老或助弱,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恪守以下的理念:愛護兒童、支援家庭、鼓勵就業和尊重受助人的選擇權。在提供社會服務方面,我們應促成跨界別、跨專業和公私營合作,既讓資源發揮更大效益,亦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更全面的照顧。不過,我必須指出,面對公共資源不是無限的情況,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不單是供求的問題,也是社會不能迴避的分配問題。

房屋

現況

141.在眾多民生議題中,房屋問題是最嚴峻、最棘手、最複雜的,但同時卻是市民最期望現屆政府能以創新思維,大刀闊斧可解決的問題。今日房屋供不應求、樓價飆升、既有外圍的因素,也有種種內部成因。本屆政府有決心並會盡最大努力去扭轉這局面。

土地供應

142.無論是要解決市民置業難,還是居住環境差的問題,都一定需要增加土地供應。多年來,政府已提出不少增加土地的策略,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改變土地用途、增加土地發展密度、開拓岩洞空間、加快市區更新和發展大嶼山等;有關部門及機構亦正就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和使用新界棕地進行研究,坊間亦就土地供應提出不少意見。我們欠缺的,似乎不是增加土地的建議,而是整體社會對這些選項的利弊、取捨和優次的共識。但繼續的反覆爭拗、議而不決,加上造地需時,只會令香港的土地供應更加緊絀,市民渴望的置業安居更遙遙無期。

143.今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將推動社會以全面、宏觀的態度,去檢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優劣,並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專責小組」任重道遠,工作亦相當緊迫,並預計在2018年上半年展開公眾參與活動。我們期望社會各界以包容、開放及理性的態度思考土地供應的難題,亦期待「專責小組」能為政府提供一個整全建議,謀劃出一套具長遠目光的土地供應策略。

房屋政策

144.我的房屋政策有以下四個元素:

(1)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而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政府應有的期望,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在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2)以置業為主導,讓市民安居,樂以香港為家,政府會致力建立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的家庭重燃置業希望;

(3)聚焦供應,在「長遠房屋策略」的基礎上,加大增加房屋單位方面的努力;以及

(4)在土地不足,供應未到位前,想方設法善用現有房屋,滿足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家庭需要和協助居住環境惡劣的居民。

公屋及綠置居

145.房屋階梯的第一層是公共出租房屋(「公屋」),現時約有756000戶家庭居住在公屋,其中百分之十九是長者住戶,而百分之十六是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住戶。這是為基層及低收入家庭確立已久的安全網,政府會致力縮短公屋的輪候時間。與此同時,我們會加大力度幫助比較有能力的公屋住戶循置業階梯上移,騰出單位給有需要的市民。

146.其中一個方法是大量增加為公屋人士特設的「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於2016年推行綠置居先導計劃,選取新蒲崗的公屋項目提供857個單位,讓公屋住戶的綠表人士用可負擔的售價購買,由租客變為業主。結果,超額認購近18倍,所有單位如期售出,並陸續騰出在港九新界各區現有公屋屋邨的單位,供分配給公屋輪候人士。

147.無論從房屋政策、房委會資源運用和分配,以至市民置業期望來看,「綠置居」都是有利無害的。事實上,除了有助公屋住置業外,「綠置居」亦可售予已通過詳細資格審查的公屋申請者,更早地滿足他們的置業訴求。有見及此,我認為未來的新建公營房屋,應以更多的「綠置居」取代出租公屋,我已要求房委會盡快完成有關的檢討,將「綠置居」恆常化,並公布更多以「綠置居」出售的項目。房屋署經初步的技術評估,認為可以在2018年年底把位於沙田火炭的4000多個新公屋單位,轉為「綠置居」單位出售。

居屋及資助房屋轉售

148.一直以來,房屋階梯中的新建居屋,為中等收入的白表人士提供資助置業的機會,政府會繼續增建居屋。過往,未補價的居屋二手市場單位只限於讓綠表人士選購。房委會在2013年及2015年分別推出兩輪「白居二」先導計劃,讓合資格的白表人士也可購置未補價單位。這做法既可為租住私樓的人士增加置業機會,也有利於居屋的流轉。

149.連同未補價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可於這個二手巿場出售予白表人士的單位一共有38萬個。我建議房委會將「白居二」計劃恆常化。

港人首次置業先導計劃

150.自從我在競選政綱中提出在居屋之上,構建中產家庭可以負擔的「港人首置上車盤」,讓較高收入的家庭在私樓樓價持續上升下能重燃置業希望,社會極為關注。我須重申,由於公營房屋的土地供應短缺,我只會在不影響現時公營房屋供應的前提下,提供建議的「首置」單位。現在看來,「首置」的土地來源將會是私人發展商擁有或從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

151.我們的初步構思是透過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作混合發展,即除興建私人房屋單位外,須設計、興建及出售指定數目的「首置」單位,出售對象的資格由政府規定,包括是居港滿七年的香港居民,從來沒有在香港置業,而收入介乎居屋收入限額和居屋限額加約三成之間,以今日居屋限額計算,這個收入上限即是單身人士的每月收入不超過34,000元,而二人或以上家庭則不超過68,000元。「首置」單位的售價和面積會參考合資格人士的負擔能力,而轉讓的年期限制亦可能須較居屋更嚴緊,轉讓時如何處理購入單位時的補貼,即補價問題,則仍須進一步研究。

152.鑑於「首置」是一項新的構思,且作為政府資助出售房屋的一個類別,計劃的細節與現行的居屋和將大量供應的「綠置居」環環相扣,政府會與房委會和業界共議,細心聆聽社會上對「首置」的意見,敲定細節於明年年中公布計劃的詳情,以配合我們建議於明年年底在政府賣地表中選取一幅位於觀塘安達臣道估計可提供約1000個單位的住宅用地,推行先導計劃。

過渡性房屋

153.即使有受社會廣泛歡迎的房屋政策,覓地建屋需時。本屆政府會以破格思維,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主導和推行的短期措施,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以紓緩輪候公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的生活困難,具體可考慮的措施包括:

(1)善用政府閒置建築物,推出如「要有光」開拓的深井「光屋」項目的租住單位;

(2)支持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試行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包括鼓勵市區重建局提供舊樓單位參與計劃;

(3)促成香港房屋協會試行讓其轄下的資助房屋業主將未補價的單位以低於市值租金租給有需要的家庭;

(4)研究讓整幢工廈免補地價改裝為過渡性房屋;以及

(5)協助非牟利機構研究在閒置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等。

154.上述措施無疑難以解決今日供應不足的問題,但將匯聚社會各界力量和資源,展示我們共同解決這個首要民生議題的決心。

醫療

改善醫療體系及服務

155.為確保我們的醫療系統能長遠持續發展,保障市民的健康,未來五年,政府會聚焦工作和投放資源於改善醫療體系及服務,包括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健康,完善公共衞生規管和推動醫療科技發展。政府亦會積極推動香港中醫藥的發展。

基層醫療健康

156.我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與楊紫芝教授及其他基層醫療健康檢討委員會成員,勾劃出發展基層醫療的藍圖。

157.事實上,一個全面、協調各界的基層醫療系統可提升整體公眾健康的水平,減少重覆入院及糾正以急症服務作為求診首個接觸點的現象。政府有決心加強推動個人和社區的參與,統籌和協調不同醫社界別,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以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減少住院需要。

158.我們會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視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制定發展藍圖。委員會的成員包括醫護人員、學者、非政府機構和社區的合作伙伴,負責就政府發展基層醫療服務的策略作出建議,包括擬訂地區醫、社合作的模式、使用大數據去辨識須深入研究的醫療護理服務的範疇、建立框架更有系統地推行疾病預防(例如疫苗注射)、篩查和疾病辨識(尤其慢性疾病例如中風),加強獲得科學實證的服務和由政策主導的發展。

159.為進一步體驗醫社合作的成效,我已要求食物及衞生局於兩年內率先在葵青區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資,按地區需要和特色,透過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長期病患者,減輕專科及醫院服務的壓力。構思中的地區康健中心會透過地區網絡向區內提供服務的機構和醫護人員購買服務,讓市民可安在社區而得到所需的護理。葵青區議會年前利用政府於2013年提供的1億元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撥款與地區協會、非牟利機構等合作,推出多項醫療護理服務,奠下進一步擴展地區基層醫療護理服務的基礎。因應試點計劃的經驗,我們會逐步在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醫管局服務

160.政府會投放足夠的資源和加強配套,持續改善公營醫療服務和設施。我們會引進新安排,承諾會每三年為一周期,按照人口增長比例和人口結構的變動,逐步遞增給醫管局的經常撥款,讓醫管局能更有效地持續應對人口增長和高齡化衍生的人手和服務需求。在設施配套方面,政府和醫管局將盡快落實已預留2,000億元撥款的十年公營醫院發展計劃,並在未來五年開展下一步的公營醫院發展規劃工作。我們亦會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研究中大醫院的未來發展需要。

161.在醫療人手方面,正如我在競選政綱中承諾,醫管局會聘請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及提供相關專科培訓。未來五年將會有合共超過2000位醫科畢業生成為註冊醫生。醫管局會盡力挽留現職的和適度重聘退休的醫療專業人才,以及更積極透過有限度註冊的安排聘請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到公營醫療系統提供臨床服務。

162.醫管局會增設護士診所,以跨專業團隊去發揮更大效用,增加藥劑師以加強臨床藥劑服務,研究優化資源配置以加強對院舍長者的藥物服務,改善精神科個案管理計劃的人手比例,及探討利用「公私營協作計劃」處理穩定精神病個案。

163.此外,醫管局已就紓緩治療服務制訂策略框架,為其服務模式及系統基建的發展訂下具體指引,並將推出措施,使更多末期病患者能在醫院及社區獲得紓緩治療及臨終護理服務,包括家居紓緩治療,護士增加每年家訪次數和培訓安老院舍人員。另一方面,政府會研究修訂相關法規,令臨終病人可以更易選擇在他們熟悉的環境離世。

164.為透過跨界別、跨專業協作推動社區健康,我們會將「智友醫社同行計劃」常規化,並擴展至全港所有41間長者地區中心,以「醫社合作」模式,為患有輕度或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我們亦會根據「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的成效檢討結果,考慮如何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

不常見疾病支援

165.近年有不少聲音認為政府應為患有不常見疾病的人士提供更多援助。經考慮醫管局藥物名冊就納入藥物時對醫療實證的要求和準則後,政府和醫管局同意作出下列改善建議,包括:

(1)擴大援助項目的資助範圍,按個別情況為有特殊臨床需要的病人就特定藥物治療提供資助,包括資助合適的病人參與個別藥廠的恩恤用藥計劃;及

(2)醫管局會加快檢討關愛基金項目中病人藥費分擔機制,以紓緩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極度昂貴藥物而面對的財政壓力。醫管局會於2018年上半年完成檢討並提出改善方案。

166.醫管局轄下的藥事管理委員會及其他相關委員會會更密切地跟進新藥物的科研發展和醫學實證,讓需要使用極度昂貴藥物及有經濟需要的病人,包括不常見疾病患者,盡早獲得治療。

完善公共衞生規管

167.為保障市民和維持公眾對醫療系統的信任,政府會積極跟進於今年6月向立法會提交《醫生註冊(修訂)條例2017》的立法工作。政府將全力推行「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為言語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聽力學家以及營養師進行認證程序,並以此為基礎,着手為相關專業引入法定註冊制度。政府將透過立法建立新發牌制度,加強規管私營醫療機構。《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已於今年6月提交立法會審議。

推動自願醫保及科研

168.政府計劃在2018年落實自願醫保計劃,並會修訂稅例,為購買該種產品的巿民,提供稅務扣減。為充分利用新科技的潛力以改善公共衞生政策和臨床結果,我們會成立督導委員會領導研究香港的基因組醫學的發展策略。

中醫藥發展

169.市民近年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而中醫師的培訓工作亦不斷加強。政府會致力促進香港中醫藥的發展,使中醫藥能在推廣公眾健康中擔當更積極的角色。

170.首先,政府會在食物及衞生局轄下成立專責發展中醫藥的組別,與業界保持密切聯繫,統籌和推進各項促進香港中醫藥發展的策略和措施。該組別將研究和促成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包括考慮如何開拓中醫藥在內地和鄰近國家的市場。

171.政府正積極籌備選址將軍澳的中醫醫院,並就醫院的管治架構和業務、運作、財務及合約管理模式等諮詢本地持份者及外地專家,以期於明年上半年公布中醫醫院的定位及各主要範疇的發展框架。

172.在推動中醫師的專業發展方面,政府會籌備不同的培訓課程,例如為註冊中醫師提供中醫專科的文憑課程;為中藥藥劑師提供有關西藥的基礎課程;以及為西醫、護士及醫護人員提供有關中醫知識的相關培訓課程。為吸引優秀人才加入中醫藥界發展,政府亦會檢視18區中醫教研中心各級僱員的薪酬待遇和晉升機會。

173.政府並會在第二階段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開發工作中,將中醫藥資料納入互通範圍,並繼續將中醫術語標準化,同時開發中醫醫療資訊系統連接部件,以便將來選擇使用系統的中醫,可以取覽及互通病人資料。

174.為發展香港成為中藥檢測和品質控制科研的國際中心,政府會加快成立永久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並透過研發國際認可的中藥與其產品的參考標準和技術轉移,加強中藥業界對其產品的品質控制。

社會福利

扶貧

175.要達致社會和諧,政府要以關愛的態度照顧弱勢社群。透過善用公共資源,以及扶貧委員會和關愛基金的工作,政府於過去幾年在扶貧、安老、助弱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我們推出了多項措施為長者、貧窮在職家庭、殘疾人士、婦女,以及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的扶助,當中包括「長者生活津貼」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為強化現行退休保障制度,政府在今年1月宣布推出兩項改善「長者生活津貼」的措施。繼今年5月1日把「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限額放寬後,政府正籌備在明年年中推出「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向合資格長者每月發放3,435元。由於有關措施會追溯至今年5月1日生效,目前領取「長者生活津貼」而合資格申領「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人士屆時可一次過獲多發超過一萬元的津貼。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176.低津計劃在去年5月推出,目的是鼓勵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低收入家庭透過就業自力更生,並聚焦支援當中有兒童及青少年的家庭,以紓緩跨代貧窮。截至今年8月底,有超過35 000個家庭(約130000人)領取津貼,當中包括超過56000名兒童或青少年,涉及發放津貼總金額逾9億元。我們留意到有不少意見指受惠於低津計劃的人數太少,申領的資格及程序太嚴格。

177.本屆政府自今年7月上任,立即就低津計劃展開全面的政策檢討,希望盡快作出改善,使更多在職住戶受惠。考慮過持份者就低津計劃的意見及各種因素後,政府決定就低津計劃作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1)將計劃擴展至一人住戶;

(2)增設一層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70%的入息限額,並改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計算入息限額;

(3)非單親住戶增設一層每月168小時的工時要求;而單親住戶則增設一層每月54小時的工時要求,符合相關工時要求的住戶可領取較高的津貼額;

(4)容許合併計算所有住戶成員的工時;以及

(5)全面調高津貼金額,而現時全額津貼和半額津貼之間亦會增加一層3/4額津貼。

另外,低津計劃亦會易名為「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政府預計在明年4月1日實施上述措施。

178.根據上述改善措施,一個有兩名合資格兒童的四人住戶,如果月入19,000元或以下,而該住戶的總工作時數達每月192小時,他們於「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下每月將可獲發合共3,200元,較情況相近的住戶在現行低津計劃下每月可獲發的2,600元,高出約四分之一。

179.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正就實施上述措施作出準備,並會就推行改善措施進行新一輪的宣傳和支援服務。我們認同計劃的設計應盡量簡單易明,但同時必須有適當的機制,防止濫用。

180.在實施上述改善措施後,預計「在職家庭津貼」基本上可覆蓋以住戶為單位申領「鼓勵就業交通津貼」(交津)的人士。因此,我們會在實施改善措施時,同時取消以住戶為單位申請交津的安排。此外,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會另外着手進行資訊科技系統提升的工作,以在有關工作完成後,執行現時由勞工處審批的以個人為申請單位的交津。由一個部門統一處理「在職家庭津貼」和交津的申請,可為申領有關津貼的人士提供更高效及方便的服務。

181.自2011年成立至今,關愛基金先後推出44個援助項目,總承擔額約84億元,至今年7月底惠及超過150萬人次,我們會邀請關愛基金推出其他新項目,並在證實有扶貧成效的前提下,積極把關愛基金資助的措施恆常化。

安老服務

182.由於人口高齡化帶來的挑戰,加上社會上對福利服務的訴求有增無減,政府有需要以新思維、新角度去處理問題,包括檢討現有的計劃和未來提供服務的模式,力求與時並進,並更有效運用有限的資源。

183.安老事務委員會已完成籌劃《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為安老服務的未來發展和規劃奠定基礎,其中部分建議將於短期內實施。例如,「支援身體機能有輕度缺損的長者」試驗計劃預計可於今年12月推行,而「支援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後離院的長者」試驗計劃則預計可於2018年年初推行。此外,政府會定期檢視《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的實施進度並作出適當調整。

184.政府的政策方向應以家居及社區照顧為重點,而院舍則作為輔助。政府會投放額外資源,加強社區和家居照顧服務,目標是將服務的輪候時間減至零,讓長者,特別是離院病人,可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康復和安享晚年。自今年8月起,第二階段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已額外增加2000張服務券,以支援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程度缺損的長者居家安老。政府計劃在2018-19年度在第二階段試驗計劃中額外再增加1 000張服務券至總數6000張。

185.在增加服務名額的同時,政府亦會加強人手規劃和積極提升長期護理服務質素。我們會推行一個為期四年的試驗計劃,成立以地區為本並包括社工、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在內的專業團隊,為私營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提供外展服務,支援他們的社交和康復需要。政府又會為全港所有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推行外展醫生到診服務,積極應對季節性流感及其他偶發性疾病,以促進他們的健康及減少依賴公共醫療系統。此外,我們會擴大「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的認可服務提供者,實現「錢跟老人走」和提升私營安老機構的服務質素,讓公私營機構可在安老服務上扮演互補角色。

186.為了積極推動樂齡科技,改善長者的生活,並減輕護老者和護理人員的負擔和壓力,政府會預留10億元成立基金,資助安老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科技產品。有關措施亦會涵蓋康復服務單位。

康復服務

187.《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方案》)就殘疾人士的各種服務需要闡述策略性方向,以及短、中、長期的措施,涵蓋住宿及日間照顧、社區支援、就業、無障礙設施,以至交通、醫療、教育、體育、藝術等範疇。《方案》上一次在2007年完成檢討及更新。為確保康復服務與時並進,政府委託康復諮詢委員會在本月開展制定新的《方案》。《方案》涵蓋十項殘疾類別。鑒於不同殘疾狀況的人士的多元化需要,委員會於明年年初將進行廣泛的公眾參與活動,讓持份者有系統並充分地討論殘疾人士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各項康復服務需要及其他相關議題,委員會計劃在2019年就新的《方案》提交報告。

188.報告完成前,我們會持續改善康復服務,包括繼續增加學前兒童服務、日間服務及住宿服務的名額,及加強對殘疾人士的社區支援,特別是加強在社區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援服務。社會福利署會在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綜合社區中心)開設新的臨床心理學家職位,以加強對精神病康復者及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人士的專業支援,為他們提供個人或小組心理治療,以及透過臨床督導增強綜合社區中心前線專業人員在處理個案的能力。

189.此外,「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會採取靈活創新方式,鼓勵和資助社福機構透過擴建、重建或新發展善用其土地增加社福設施,尤其是需求殷切的安老、康復和幼兒照顧設施及與其相關的其他發展。計劃下已有一個項目投入服務,增加了100個康復服務名額;預計再有五個項目將於2018-19年或之前完成,共新增約260個安老服務和920個康復服務名額。我們會按個別機構的意願,以社福服務為本和有利民生為原則,靈活處理其善用土地的發展建議。

特殊需要信託

190.部分家長擔憂於他們離世後,其有特殊需要的子女(特別是智障子女)的照顧問題。這些家長在尋找可以信賴又有能力為他們管理財產的親友時往往遇到困難;成立私人信託的收費高昂,不是大部分家長可以負擔。政府已決定牽頭成立「特殊需要信託」,由社會福利署署長擔任受託人,以提供既可信賴、又可負擔的信託服務,在家長離世後管理他們遺下的財產,按照他們的意願定期向其子女的照顧者或機構發放款項,以確保他們的財產用於繼續照顧其子女的長遠生活需要。勞工及福利局會繼續與持分者跟進成立有關信託的細節。

兒童事務委員會

191.政府計劃於明年年中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匯聚相關政策局/部門和長期關心兒童權益的團體,聚焦處理兒童在成長中面對的問題。為此,由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籌備委員會已於上月成立,政務司司長擔任副主席,成員包括相關政策局局長、與兒童事務相關的專家包括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法律、學者及少數族裔和家長代表。

192.籌備委員會已於本月初召開第一次會議,並就「兒童事務委員會」的角色、功能和持份者建議的工作重點等進行討論。籌備委員會稍後會展開一連串的公眾參與活動,廣泛收集社會,包括兒童的意見,務求新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的功能及工作將得到社會的支持。

193.「兒童事務委員會」將來的工作,可與現有的平台互相配合,其中「兒童發展基金」結合了社區家庭、商界及政府三方資源的跨界別協作,為弱勢社群兒童締造有利成長的環境,促進他們的較長遠發展,從而減少跨代貧窮。我們將在2018-19年向基金注資3億元,以推出更多基金計劃,幫助基層兒童提升動力、增強自信心及勇於規劃未來。

食物援助服務

194.「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自2009年推行至今,已惠及超過25萬人次,向暫時難以應付食物開支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每次一般不超過八個星期的短期及基本膳食。服務的總撥款額為6億元,政府會再撥款4億4,700萬元,將服務延長三年至2020-21年,並同時進行全面檢討。

促進殘疾人士就業

195.為建設傷健共融的社會,政府作為僱主會以身作則,促進殘疾人士的就業機會。除了落實措施協助和利便殘疾人士投考政府職位,確保他們在這方面享有平等機會外,為增加透明度,我們會公布殘疾人士與其他人士投考公務員職位的相對成功率,長遠鼓勵私營機構聘請更多殘疾人士。

196.此外,我們會在明年進一步擴大殘疾學生實習計劃,目標是把實習生的名額由過去兩年每年平均五十個倍增至一百個,讓更多殘疾年輕人有機會在政府實習,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有利他們日後投入職場。計劃也可讓公務員同事親身了解殘疾人士的天賦和潛能。我們亦會讓實習生接觸更多元化的工作,令計劃更加充實。

支援少數族裔

197.現時香港有數十萬非華裔居民,包括超過8萬名南亞裔居民。他們當中有部分由於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在適應和融入社會方面遇到不少困難。政府透過制訂相關法例,及加強就業和其他支援服務,希望協助少數族裔人士享有平等機會,融入香港社會。

198.在法例層面,《種族歧視條例》在2009年全面實施,並由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負責執行。平機會定期檢討有關條例的運作,並按需要提出法例修訂建議。平機會於去年向政府提交關於歧視條例檢討的意見書,我們會優先處理其中9項建議,當中7項涉及《種族歧視條例》,我們的目標是在2017-18立法年度內向立法會提交法例修訂建議。

199.為幫助非華語學生有系統地學好中文,融入社群,教育局自2014/15學年為小學和中學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並持續觀察學校運用「學習架構」的實際情況,就在課程規劃、學習、教學及評估等方面取得第一手資料與專家學者及教師討論交流,以評估「學習架構」的成效,過程中亦會吸納少數族裔學生家長和相關機構的意見。

200.為向少數族裔提供更多加入政府工作的機會,公務員事務局已着手統籌全面檢視各公務員職系的中文語文能力入職要求,預計明年年初完成。此外,為進一步支援及協助少數族裔融入社會,培養正向價值觀,警務處將推出一個恆常的跨紀律部隊少數族裔青少年訓練計劃,為少數族裔青少年提供紀律、體能及團隊訓練。

勞工權益

取消強制性公積金的「對沖」安排

201.落實取消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與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長服金)的「對沖」安排,是本屆政府上任後其中一項首要處理的事項。現時,每年有超過30億元的僱主強積金供款累算權益被用作「對沖」遣散費或長服金,令僱員在退休時可得的強積金總額減少。上屆政府提出逐步取消「對沖」的方案,縱使商界及勞工界最終未能達成共識,但雙方在諮詢過程中均表達誠意解決「對沖」問題。本屆政府自7月以來一直與商界及勞工界作出積極討論,探討可行方案,目前社會就是否應取消「對沖」基本上經已取得廣泛共識。本屆政府對取消「對沖」安排的立場是明確的,亦願意加大財政承擔,以減低取消「對沖」安排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的影響。我們正從收集所得的意見,研究如何協助僱主為日後可能向其僱員支付遣散費或長服金的潛在開支預先作專項儲備。我們期望在未來數月提出一個能同時顧及勞工界及商界利益的方案。

改善勞工福利

202.勞工及福利局已完成檢討法定侍產假的工作,初步建議將侍產假的日數由現時3天增至5天,勞工處會於今年內向勞工顧問委員會及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匯報檢討結果及諮詢意見。勞工界及婦女界近年亦有就改善女性僱員的產假福利提出建議,包括延長10星期的法定產假。政府會在兼顧在職婦女的需要及企業負擔能力的前提下,開展改善產假的研究及工作。

職業安全及健康

203.政府十分重視僱員的職業安全及健康,而香港的整體職業安全及健康情況亦持續得到改善。然而,建造業的工業意外率仍然偏高,政府尤其關注今年發生的多宗建造業致命工業意外。為此我們會加強巡查執法、宣傳推廣及教育培訓,三管齊下改善建造業的職業安全及健康狀況。我們亦留意到違反職業安全健康法例案件的量刑偏低,未能反映違法情況的嚴重性。有見及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適當地加重違反職業安全及健康法例的刑罰,以加強其阻嚇力及進一步提升對工人的職安健保障。我們正全速進行有關的法例檢討工作,並正尋求律政司意見,期望於今年內提出修訂相關法例的方向性建議。

減輕公共交通費負擔

204.公共交通費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項必要開支,我在競選政綱中提出研究運用政府每年從港鐵收取的股息,以減輕基層巿民長途車費負擔。我十分感謝運輸及房屋局的同事經過三個月的積極研究,現建議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向每月公共交通開支超出指定水平的市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交通費用補貼。我們建議將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定於400元,政府會為超出這水平的公共交通開支提供百分之二十五的補貼,補貼金額以每月300元為上限。估計會有超過200萬市民受惠。計劃將會包括港鐵、專營巴士、專線小巴、渡輪及電車的費用,而且簡單、易明、無須申請,操作簡便。政府的目標是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後的一年內落實計劃。

市政

公眾街市

205.我們以利民便民的新思維投入資源興建新的公眾街市,包括落實在東涌、天水圍和洪水橋興建新公眾街市,為市民購買新鮮糧食提供更多選擇。我們亦會考慮採用新的興建、設計和營運模式。政府會全面檢視現有的公眾街市,有系統地制訂具體措施改善設施和管理。在硬件方面,政府會投放資源提升現有公眾街市的環境,包括加快安裝冷氣。

環境衞生

206.在未來五年,我們會投入資源加強清潔環境,也會繼續加大有關的執法和檢控工作的力度。其中,我們會增設專責執法隊伍,並把在衞生黑點安裝網絡攝錄機試驗計劃推展至全港18區。

殯葬政策

207.政府決心實行三管齊下的殯葬政策,以應對市民的長遠需要。在規管私營骨灰安置所方面,《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已在今年6月30日生效,我們致力落實及完善規管制度,以解決長期未妥善處理的問題。至於公眾龕位供應,政府會繼續推展地區為本計劃的發展項目,以鞏固未來十五年的供應。我們也會繼續推廣綠色殯葬工作。

食物安全

208.政府會進一步提升本港食物安全的管治質素,在保障食物安全及食物的穩定供應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我們會適時更新本地的食物安全標準,包括加強規管食物中的金屬污染物和其他有害物質。為了加強食物安全中心以風險為本的監察及處理食安事故的應變能力,食物安全中心會改善其資訊科技系統,以提升對食物的風險分析及溯源能力,以及與「貿易單一窗口」銜接。

209.我們須保障配方粉供應持續穩定以及本地需求不受配方粉水貨活動影響。我們明白社會不同持份者對俗稱「限奶令」的配方粉出口管制措施有關注。我們會檢討「限奶令」,並研究保障本地配方粉穩定供應的長遠措施。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