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執政民進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被批評是「去蔣化」。不過,當局強調是推動「再民主化」,歡迎各界表達意見。 中正紀念堂,是大陸旅客必到行程之一。 有大陸遊客稱:「很震撼,不光是那個蔣介石先生,畢竟是個名人。」 另有大陸遊客說道:「感覺這個地方,比較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地方。」 台灣各界對蔣介石評價分歧,有人認為他守住台灣,保衛「中華民國」,但亦有人指他任內「白色恐怖」統治,侵害人權。 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推動轉型正義,中正紀念堂是重要一環,包括停播《蔣公紀念歌》、停售威權崇拜意味的商品。 文化部上月底再提出方案,建議中正紀念堂的定位並非鎖定特定事件、時期或族群,保留紀念堂主建築,但是否移走蔣中正銅像則未有定案。 一名藝人近日因為不滿中正紀念堂「去蔣化」,掌摑文化部長鄭麗君,轉型問題再引發關注。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表示:「民進黨太過於迫切談轉型正義,我都一直認為說『兩蔣』在歷史上的地位,民進黨都沒有給予一個公平對待,就開始要談轉型正義。時機不對,這時候再來談轉型正義一定會另外一個風暴的開始。」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稱:「轉型正義一定要推動,無路可退,但是轉型正義要優先做一些被加害者的權益平反,還有歷史真相的調查。對於空間的改造,例如中正紀念堂是否有不同的新想像、新轉型,我想這些都是比較沒有時間壓力的。」 文化部表示,中正紀念堂轉型不能簡化為「去蔣化」,而是「再民主化」,仍歡迎各界參與討論。 蔣介石1975年4月去世後,國民黨當局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來紀念他,1980年正式落成。 陳水扁執政時,曾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並將廣場上「大中至正」牌匾更換為「自由廣場」。 08年馬英九執政後,回復「中正紀念堂」名稱,「自由廣場」則被保留。
觀看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