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借逾百件鐘表予科學館展出 冀市民反思時間意義

發佈日期: 2018-12-16 16:42
兩岸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北京故宮借出百多件珍貴鐘表給科學館,展出至明年四月,部分展品更從未對外公開。館方指,展覽融合歷史、藝術及科學,讓市民在繁忙中反思時間意義。

十七、十八世紀清朝盛世,相傳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都特別鍾情收藏西方引入的鐘表,彰顯見識、皇權及國際影響力。

這個高120厘米的英國「水法鐘」,演繹鄉村風景,同時呈現奏樂、報時,及模仿農舍動物、流水等活動場景,要人手上發條驅動裝置,故宮專家花一年修復它。

中國人自古已經養鳥,這鳥籠裝置就迎合了喜好,掛起來,看到底部的琺瑯鐘,會配合小鳥張嘴報時,生動逼真。這滾鐘融合了科學設計,以重力驅動力,由斜板頂部滾至底部,剛好廿四小時。

展覽展出約120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鐘表,大部分是外國使節贈送給清朝皇帝,或官員從貿易得來,轉贈皇宮。

科學館總館長(科學)陳淑文表示:「例如皇帝出巡都想有鐘表陪伴,掛上花瓶的鐘表,甚至妃嬪在宮庭苦悶,可能有音樂聽。不僅用於報時,它更可令風景人物轉動,可啟動音樂盒,也可有場景展示,甚至有人打鐘報時,這一連串裝置其實是機械裝置。」

康熙重視科學及科技,設立「自鳴鐘處」製作鐘表,發展到乾隆年間最為鼎盛。這「御製鐘」就用上名貴木材紫檀,反映莊嚴高貴。鐘表後來擴展至民間製作,產品大多加入中國元素,由廣州製造,反映當時中西方文化交流繁盛景象。

如果外出沒戴手表,市民能否掌握時間?互動展區設有密室,讓市民在裡面用心數30秒,再出來看與實際時間差距,展覽希望市民生活節奏急促下,反思時間的意義。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