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道西唐樓群活化 團隊研30年代建築風格保留特色

發佈日期: 2018-11-24 10:38
財經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近年不少舊區進行重建,唐樓買少見少,既要發展城市,又要保留有歷史價值的特色建築。負責太子道西唐樓群保育活化工作的團隊,可以如何在發展社區和保育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上世紀三十年代落成、共有十六幢的太子道西唐樓群,坐落在花墟的一個角落。戰後部分建築已經拆除,現在只剩下十幢。市區重建局在2008年為這個二級歷史建築群,開展保育活化工程。

市區重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經理麥中傑說:「一般開展項目時樓宇的狀況很差,在舊區,起碼五、六十年的舊樓,通常會失修。但這個項目較特別,因為它的位置較優越,住客也是中產。我們相信因為這原因,或是其中一個原因,讓樓宇維修比其他好。」

由於建築群結構狀況理想,進行翻新和修復等工作後,就可以確保樓宇安全,同時又能保留建築特色。

另外團隊亦有做歷史研究,了解三十年代的建築特色和風格,確保進行保育活化工程時,這些特色得以保留。

麥中傑表示:「外牆會看到好像魚鱗、樹葉的紋,我們相信是一些很簡單、三十年代的裝飾風格細節。另外最特別是在太子道西190號的角落,因為在角落,所以有幾個美觀的圓角騎樓,設計時很小心地彰顯這騎樓,作為三十年代裝飾藝術風格的其中一種元素。」

而進行內部裝修時,幸運地,團隊發現小部分單位仍保留當年的原貌,包括原裝的地磚、木門。

麥中傑稱:「我們達到任務保護這建築,要不然這建築群,作為香港其中一個碩果僅存的一整列唐樓,很大機會被清拆;第二我們透過這個設計,讓建築群成為花墟,作為地方營造的點綴,凸顯花墟的特色。」

整個保育活化項目在2016年底完成,由以前的住宅項目,今天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推動社區藝術文化活動的地方。下次經過花墟,可以走到這唐樓建築群探索一下。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