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歷史建築計劃推行十年 首批項目復修過程屢遇困難

發佈日期: 2018-10-06 10:14
財經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已複製連結
今年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推行的第十年,屬於首批活化項目、位於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在保育復修的過程曾遇到不少困難。

荷花池、茶室,饒宗頤文化館擁有百多年歷史,它曾經做過關廠、監獄、醫院等。2009年,保育團隊接手這個首批活化項目,但遇到不少困難。

建築師陳祖聲表示:「建築方面,因為是戰前興建,找不到最初的圖紙,亦不知道當時的結構如何、設計的標準是甚麼,所以團隊在初時要做一些研究,包括打開原有樓板,觀察內裡有多少鐵,從而推敲當時的設計標準。」

保育團隊亦發現,建築群未能符合現代的安全標準。

陳祖聲稱:「樓梯牽涉建築物條例安全問題,所以不可以隨意做。我們根據消防條例,部分舊的樓梯需要進行移除工作,重新做過。當時大部分樓梯的闊度和高度,全都不符合現在的要求,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重做。」

建築群有不少紅磚建築,保育團隊選擇在這個位置重現。

被問到處理第一批活化歷史建築,最初重現紅磚過程是否困難,陳祖聲說:「當時接近十年前,我們是首批,當時做活化歷史建築工人的技術方面,不像現在那麼成熟。保育顧問到處找適合人選,他們聯繫到武漢大學其中一位教授,邀請他來港,用不同方式,最後用這個方法。這兩幅牆,用了四個月才完成復修工作。」

由於建築群屬戰前建築,有不少殖民地特色。

陳祖聲表示:「現在建築用鋼筋水泥,但從前用磚做結構,砌得太高時會不穩固,所以需要用磚做的扶壁,支撐著後面這幅高牆。它亦是斜面的,是因為重力作用,幫助支撐更高的磚牆。」

活化後的文化館,改建為文化設施,不時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和展覽。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
無綫新聞 TVB News